书籍 中国会馆史论的封面

中国会馆史论

何炳棣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7-08-24

ISBN

978710109412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主要目的之一即在详列大小城市会馆之名,以为今后中外学人更进一步较全面研究的参考。因为文献资料极端零散,大多数方志皆忽略会馆公所,这项近乎机械的工作,费力虽多,收效则甚为有限。因为文献记载多阙,本书所能列举大小各地的会馆当然不会详尽,与实际数目相差必远。但这有限的收获已经代表十余年来作者为研究明清土地、作物、人口、移民而遍翻北美所藏中国方志的附带结果之一。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籍贯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 北京郡邑会馆的起源与演变
第三章 晚清北京郡邑会馆统计(府城试馆、省垣试馆附)
第四章 会馆的地理分布(上):商埠、省会、一般州县、工商镇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近翻检一个冷题目相关研究连我这个渣渣都认为烂到不可言喻,看到从不做第二等题目的何老的这本小书真是荡涤心灵啊~~这是一个翻检史料中衍生出来的整理和简单探讨,研究的认识在于,以往认为,我国行业和会馆制度是我国民族小群观念特盛、大群观念薄弱的具体象征,何炳棣认为,无论地缘观念最初如何深固,同业的经济利益迟早能克服了同业之内原来的狭窄地缘观念,所以最后总是趋向于超地缘的业缘组织的形成。由是,“即使没有近百年的国际变局,即使古老的中国依然闭关自守,内在的经济与社会的力量也一定会促进畛域观念的融消与大群意识的产生。”感到了深深的爱意啊~
会馆与籍贯
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值得看看,从籍贯概念开始谈会馆公所,这是讨论问题的起点,很有参考价值
会馆制度的诞生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籍贯观念与地域组织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何炳棣先生认为,无论是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制度还是作为血缘组织的家族制度,都在传统中国社会造成了零散分割的局面,加强了小群的观念,削弱了大群的意识,因而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五百年来会馆制度的发展表明,经济与社会力量无时不在削弱会馆组织中原有的畛域观念。共同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会馆地缘结合向业缘结合的转变,土著与移民的混居则促成了土客的社会同化。因此,即便没有近代以来的大变局,内在的经济与社会力量也会促进畛域观念的消融与大群意识的产生
地域形成会馆,利益突破地域。
读了首末两章 有点用处
何炳棣先生比较早地开启从地缘组织的角度去研究中国会馆制度。何炳棣认为,儒家“孝”的礼俗与制度、历代官吏籍贯禁限和科举制度,共同造就了传统中国浓厚的籍贯观念。以明清北京会馆为例,郡邑会馆的兴起、演变经历了从官宦俱乐部到收容本乡谒选之人,从仕商并容的同乡组织到试馆的变化趋势。在大量梳理地方志的基础上,对全国主要区域的会馆数量分布进行了列举,突出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商业与会馆建设之间的关系,还尤其强调了移民对会馆建设的影响。最后何炳棣对会馆在中国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观点进行了辩驳,他认为在近代时期,会馆所表现出来的地缘观念在逐渐消解,会馆往往走向超地缘的业缘组织。
135 按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