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的封面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何炳棣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7-08-01

ISBN

9787101094145

评分

★★★★★
书籍介绍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1975年分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杜出版。这是何先生利用多种科学工具及大量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献撰成的英文巨著,曾引起争辩。一些权威学者已承认,何炳棣的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将成为不移之说。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目录
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后的自我检讨(代序)
前言
上编 中国黄土区域的古自然环境
甲 中国黄土的地理分布
乙 黄土的成因和主要黄土地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历史著作若无现实关怀,虽无害于学术价值,但似乎总是像缺少灵魂的机器。何先生这部书却是有一股精神鼓舞的。其全部内容的根本主旨就在于证成中华起源之独立性以辟外传说之谬。一种民族责任感贯穿全书。不理会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艰难处境,不洞悉西方中心论的无孔不入,势必会批判是书不够价值中立。但且不论西方学术似乎从来便与权力勾连,就说真的有为学术而学术一回事吗?局部或许可以,但根本上似无可能。个性或兴趣不能脱离现实,学术自然也不可能。何况完全脱离现实的学术真的有意义吗?何先生那一辈学者对此应最有感悟,所以他们虽极力提倡科学精神,但始终未否定学术应有家国情怀。在他们那儿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如此书虽关怀甚大,但核心论证可谓严谨,黄土与植被、考古与文献,相互发明且有科学数据支撑,除非有新发现,否则大体似不可推翻。
尽管对中华文明起源所知有限,不敢妄评,但在这部成作于1960年代的著作中,作者运用多学科交汇的研究手法,已是中国史学的嚆矢。而其结论:中华文明乃自生之黄土文明、非引进的灌溉文明,今日亦有更多材料证明,只不过限于年代与研究条件,不及今日之深广也。书中以《诗经》考证古代植物尤其精彩。
读了之后虽然过眼就忘但还是感觉受益匪浅。 多学科融合。本书的著成过程中地质学历史学植物学古典文学等等各种学科缺一不可。感觉作者对各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而且是1969年出版的,真的很厉害。 读到植被粮食什么的时候就开始两眼一抓瞎。五谷不分的城里人对着表格一个一个查百度,查了一会儿最终选择跳过直接看结论。。 对于诗经等古典文学的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早有耳闻,但第一次切实地感受。 有感受到历史学的研究中史料典籍和实地考古的结合的具体体现。各个资料的整理归纳以及文献与实地研究的联系照应都很有启发性。
转评论“持续长时间的定居农业让中国先民们可以长久稳定地生活在某一固定的地域内繁衍生息。在『华夏人本主义』一文中,何炳棣将此作为中国宗法因子与文明发生的根源,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以此形成了以宗法孝道为为核心的文明特性。”
中国家族制度的起源 第五章 开始和结尾对自己比较有用
运用《诗经》和植物孢粉分析互证的手法很妙,仿佛看到了三千年前先民生活之地的植物景观。
14,写的相当不错
虽然看的是电子书,但对于没有地理基础的我来说,基本上是开天辟地之作了。写的很清楚,在同类著作中也不算难读。
在有限的黄土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何先生五十年前大作在今天仍不过时,充满生机。论证了黄河流域与大河流域的区别,对照诗书,证明了粟黍黎稻的本土来源和麦的外来。虽只200余页,但方法和结论完善,不愧大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