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诗集传的封面

诗集传

[南宋] 朱熹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7-01-03

ISBN

9787101121155

评分

★★★★★
书籍介绍

诗集传废除毛序,只从诗经文本入手,探求诗篇本意,这是诗经学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朱熹反对汉学那种烦琐注疏的学风,力求简明扼要,所以此书也并不因为“集传”的体例而庞杂枝蔓。“传”,是“传述”的意思,指注疏家们“阐释经义的文字”。所谓“集传”,与“集注”一样,意思是汇集各家注解,加以鉴别,择善而从,并间下己意。朱熹既杂取毛、郑,也间采齐、鲁、韩三家,还吸取了不少当代学者的解说。其中有些学者,与朱熹解读诗经的思路很不一样,如吕祖谦,是尊毛序的,朱熹仍然引用了他的很多见解。这样,屏除了门户之见,就使得诗集传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朱熹宁肯说“未详”,也决不强解,表现了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

朱熹对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诗集传序)。主张从音乐和创作群体方面来划分“风”“雅”“颂”。对于“赋”“比”“兴”,他归纳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葛覃注),“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螽斯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注)。

用户评论
这书看了好久才看完
料想印刷错误不止我看到的那几处
不学诗,无以言。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序辨说》里面《柏舟》部分反驳得很有意思。
“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部分)
艱難地讀了幾個星期,不常常讀真的不配叫中文系的學生。
朱子破毛序已然是一種進步的象徵,後世對朱子頗有微詞,由此觀亦不無道理,但知人論世,在情上未免不積口德;然而諾是被“高一階段”的歷史民族衝擊,個中責任自然不能樹個靶子任其肆意受辱。
试想,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义务教育,甚至没有纸和笔的年代,我们爱一个人,会用刀在竹简上刻下“青青子吟悠悠我心”。而现在,我们多半在智能手机上输入类似yyds,绝绝子之类的话。也许是我太悲观的,希望二千年后的读者能够欣赏到写于二十一世纪的诗歌。
每天读几篇,获得了一次历时两个月的阅读,第一次读完《诗经》。最初买的是周振甫《诗经译注》,想着入门能简单一点,但是那个注释与原文的脱离以及对原文的翻译让我有点读不下去。个人还是更喜欢朱子这种一章一翻译,像《四书章句集注》一样,只解释重点字词,不做全文翻译,这样既能总体上解释清楚,又能尽可能的让读者自己理解,保留原文的韵味。阅读过程中感受颇多,一时难以言表。常常感叹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几乎读几个字就要查一个字,颇崎岖,又颇多韵味,虽未能全记忆,然也多了一番了解。在解读上,朱子在毛诗小序之外颇多发明。在这本书的前面附上了毛诗小序,对照着看,对原文能有更多的理解。毛诗小序解诗,多含政治意义,多照于史,朱子解诗多从诗本身的呈现来言,难说孰是孰非,或许兼而有之,初步阅读,取其乐足矣。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