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昙曜五窟的封面

昙曜五窟

阿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101130478

评分

★★★★★

标签

人文

书籍介绍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文明的造型探源”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

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上述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目录
说明
断裂与承续
宅兹中国
山水画的涵义
汉代:气韵生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两本书前后接续,都读完,才看清阿城的野心,是借探源造型,理清中华文脉。很难说他这番粗枝大叶的论证有多成功,但一纵一横,框架已立,已经是竭尽所学,善莫大焉
阿城写了一本脑洞大开的书。以道统、《悲华经》和凉州模式为基础,解读云冈昙曜五窟的造型,但阿城的断代值得商榷。对于太子晃的解读,比去平城避暑要好接受一些。几个地方似有讹误:莫高窟北凉三窟可能并非北凉时期作品;北京法华寺虽为辽代寺院,但现存银山塔林并非辽代建筑,核心五座支提均为金代。
中华书局今天推了一篇。我哭了。
和正在读的《犍陀罗文明史》互为补充,看到孙英刚大肆吐槽的古正美这里成为阿城主要的参考不禁莞尔。阿城对中国文化的体悟简直已经"成精"了, 精彩自不待言,但是说到底,讲的逸兴遄飞,左右逢源,也归根都是帝王学(揭密),没办法,在这方面中国人永远津津乐道。
反正我不懂,他就那么一说,我就这么一看。写得好看,拉拉杂杂讲这么多,一气呵成。讲《悲华经》的时候,大概动了真情。放现在看,最后这节有点意思,有人想成佛,但他有宝海梵志往生不净土的初心么。
意蕴悠长,肆意钩沉,要好好读读悲华经了
本书是以阿城在央美油画系三室开设的课程为基础整理而成。口述成书与专著不同,严整不足,但是贵在一气呵成。本书名为昙曜五窟,副标题是文明造型探源,但是所述的内容却已远超云冈石窟甚至造型艺术的范畴。书的前三分之二,都在介绍中国艺术之传承,佛教西来之历史,甚至引用了大量《悲华经》和《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的原文,还原了课堂上领读佛经的过程。这三分之二的铺垫就像一个略显冗长谜面,然后在本书的后三分之一,在对昙曜五窟的解释中,得到了非常精彩的揭秘。佛像中的衣饰细节,精确地对应于佛经中的描述,又对应于北魏尊佛灭佛又尊佛的曲折历史。自此,读者眼中的昙曜五窟不仅是几尊历史悠久的石像,而是无声地见证并记录着宗教与权力交织的秘辛。
《洛》是纵向,从新石器至今;《昙》是横向,佛教系统。一气怼完,兴头仍在。
跟上一本一个意思。但是大量印佛经又不加进自己贡献的注水行为需要批评。
很好,谈画画的没啥意思,谈佛教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