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的封面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皮国立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9-05-01

ISBN

9787101137019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代中医面临“废医”的生死存亡考验,一旦失败将万劫不复。基于传统气论与细菌学的近代中西医博弈,既是一场学理和技术的博弈,更是一场话语权和生存权的争夺。博弈的结果是西医胜出,中医在自救中得以幸存,为重生赢得一线生机。 近代中国国运衰微,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危机,中医同样如此。而今,抗生素的弊端日益明显,中医的技术价值也在发扬,如青蒿素的发现,这一切都说明这场关乎中西文化冲突的博弈至今没有停止。 本书立足于以中国医学视角书写中国现代史,聚焦近代中医学与细菌学的各种交锋、对话、排拒与汇通,力图重现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及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构建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理念和药物可以发挥效用的空间。重现这段历史,意在唤醒中医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变革与创新,帮助大众了解中医文化的价值,走出百年来“废医案”的阴影,也为个人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皮国立,1976年生于台湾台北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组专任助理教授。出版过《医通中西—唐宗海与近代中医危机》、《台湾日日新—当中药碰上西药》、《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等学术专书,另与其它学者合编有高中历史、大学历史经典阅读等教科书。
目录
序 中医抗菌事,得失寸心知
自序 有“生命”的医疗史
绪论 中医史与细菌学何干?
第一节 “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史
第二节 浅谈医疗史研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余云岫该是爱中医爱得深沉,以至粉转黑。不过他说的有趣:文化低的信鬼神,有文化的就只顾辩义理了。这话嘲得很,几乎能解释中国迄今所有所谓知识分子为啥只能嘴炮却不能打。就中医,我的理解,温病和伤寒派天天斗法,争论孰是孰非,治病实践却抱古守残,和西医实践出真知,怎么打?本书作者选取几个断面来诉说中西医博弈(中医输了)倒也有趣,但是没解决一个问题:虽然中医不乏看世界的人,为何依然没有现代化?作者只说恐怕有社会文化问题,大抵如是。
中医多谈治疫,少谈防疫
看不懂看不懂。各行如隔山。看了前三分之一。在细菌病毒没有被发现以前,中西医对个人的治疗还不相上下,甚至还能展开对话。可是,分界发生在细菌病毒被发现以后。现代医学不再只重视个体治疗,而把很多经历花在流行病的预防和处理上,所面对的对象变成了群体。中医还在讲因人分症之类的。
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黑(现代化之前形成的落后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博弈也像是近代中国与所有现代科技文明拉锯的缩影,仿佛先秦军队问美国大兵:你为啥不会使秦弩啊?
前面读起来尚可,后来感觉内容越来越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的电子书的原因。算是接触过现代中医理论的学生,依然对这些东西保持一种怀疑,更多的感觉是中医的现代化停滞了,仍然在那西学东渐的矛盾中。个人理解。
主要是中医。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容易读得云里雾里,或者说感觉懂了其实不清楚,当然这和中医本身有很大关系(特么这一点竟然被说是特点不是缺点我真是**),本来是想看点相关论述的,但其实没获得什么。看下去的原因是那些小广告实在太好玩了。。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医史的切割
首先,本书选取中医的视角介入中西医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看似浑然一体的中医的内在冲突,并通过诸多截面细化了民国时期中西医此消彼长的态势。其实温病也好,伤寒也罢,在面对一种全新的医疗体系时,传统医学在定名、抗疫、预防、医学教育等方面都处于一种普遍被动的局面之中。在经过中医学界面相不同的诸多努力后,气论固然顽强地存活于本地人民的头脑之中,但细菌论却似乎早已成为了凌驾其上的、更切近本质的真理。相比于对本书“黑中医”的指责,我反而觉得本书使自己认识到了传统医学中诸多具体问题,破除了头脑中不少偏见,呈现出了在以今观古的历史书写下失语的中医的部分面貌。不过该书材料过于细碎繁杂,有用力过猛之嫌。读罢反观今日诸多所谓“中西医”论争,持论者往往较民国诸人等而下之,不通西医,亦不通中医,纯凭意气,殊觉可笑。
平时身边的人总是争论中医好还是西医好,重则“上纲上线”说你数典忘祖,挑了这本看了一下,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中医的现代化不是为了和西医争胜,而在于治病济世、造福全人类。
有意思的一本书,近代中医追求理论的逻辑自洽,但却忽略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站在历史研究上,本来就不能只有一种单线论述,就像高彦颐(Dorothy Ko)提出的突破“五四史观”框架一样,作者的立场同为: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中医科不科学,或是中医为什么不科学的“五四史观”中,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中医在近代的多元文化史以及中医在近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可行性。而即便我们探究了受西医影响的部分,也无法得知当日中医对传统做了什么样的保护与妥协。何况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生活不是只有科学,而是一种自然的文化土壤,文化与历史不会只有单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