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清社会史论的封面

明清社会史论

何炳棣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9-09-01

ISBN

9787101140293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目录
中译本自序
原著第二版自序
原著初版自序
译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前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三百本留念。“社会史论”更多集中于科举制所带来的社会流动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机制的分析。末尾一段令人震悚:西方近代社会可以通过技术更新经济活力,来产生社会向上流动之趋势,而明清不断倍增的人口、技术停滞和僵死的制度,使得向下流动无法避免。其他领域越灰暗,人们越要投身于科考,钻营在“木又力”这个朽而永不腐坏的庞大机体中。在这一狭隘而单向度的流动机制下,仅有极少数额的幸运儿金榜题名,更多的是失意、不满与黯淡退场,无数人的生命就在一张榜上绽放或凋零。
学习如何用数据分析阶层流动
本打算看完宋元部分再开始细读,但不料写的实在太精彩!!是我从广义来讲接触的第二个与社会学有关的理论,但同时又能看到史学量化过程的重重困难。在豆瓣标记的第一百本,值得。
逻辑清晰,论据扎实。
何先生大量运用明清进士登科录等材料,将史料与统计方法相结合,探讨科举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流动问题。何先生经量化统计后指出,明初平民的向上流动机会占有相当惊人的比例,即便清代后期纳捐制度的盛行使得平民向上流动机会大减,但整体而言,各种制度与非制度化的渠道都在鼓励寒门向上流动。与之对应的则是大量高地位家庭难以持续延续其成功与家业,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几乎没有制度化的机制,阻止高地位家庭长期向下流动,其中均分遗产可能是最有力的因素。除了纵向垂直的上下流动外,何先生还讨论了士农工商、军民匠灶横向流动,认为不同职业之间的社会区隔是模糊的,身份制度也充满了流动性与弹性,并没有阻止个人与家庭改变身份地位的法律与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何先生对于明清时期精英的社会流动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科举则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社会机会结构: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思考社会群体的行为选择。
很早就有台版电子书,很久都没看。案例还可以,统计数据力求全面但肯定做不到,而且所占篇幅过多。或可名为明清科举制度下的社会阶层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