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全二册)的封面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全二册)

黄楼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101141351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晚唐宦官政治是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而新颖的探讨。 本书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入点,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进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黄楼,安徽蒙城人,1980年12月生。1998—200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留校任教,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代政治史、中古碑刻墓志、敦煌吐鲁番文书。出版专著《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科学出版社,2017年),在《史林》《史学月刊》《敦煌研究》《西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参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订工程”之《北史》修订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编 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
第一章 肃代时期的“天子亲兵”及其破坏
第二章 京城禁卫体系的重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好的选题,论述有意模仿田余庆先生的名作也是不错的,虽然观点不一定都对,但思路和比较方式都可圈可点,其实中晚唐研究虽然也热门,但成果不如前期,本书算是很难得的佳作
读完还是四星。神策军的发展,左右神策中尉地位的升降两部分最好。可谓长于考证,短于宏观,何必要学田余庆呢,有东施效颦之感,可见本国学者理论能力还是差,提不出新的东西,只能返效。
社科基金出品的书质量确实高。读到宣宗逆袭那段儿料到此书与《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属同一作者。此作是在向田先生那本《东晋门阀政治》致敬,能看出作者的野心。书中的核心论点是德宗对神策军的改制将宦官典禁军制度化使得宦官集团成长为一股独立又强大的政治势力(皇权+军权)。之前我们认为李辅国、鱼朝恩这类权宦最终还是倒在皇权之下,但控制了神策军的仇士良们则可以从容地指挥军队屠杀宰相、废立皇帝,连李德裕这种阁相也要寻找宦官作老板。有趣的是,宦官权力再大,由于生理缺陷无法篡位,反而保证了李唐皇室的延续,并用手中的禁军来维持中央权威抵制藩镇做大,继续坚持关中本位政策。书中穿插分析的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宣宗政变等政治事件也十分精彩,顺便梳理了一遍中晚唐的政政史。与汉、明宦官的比较也很有意思。
认为自相矛盾的,难道就不怀疑一下自己的历史认知是否达到简中学者的水平?甘露之变,如果文宗不优柔多变,当然存在金吾卫伏兵把宦官杀掉的机会。但是其后呢,在藩镇动不动就抗命的时代,皇帝敢不顾身家性命,把十多万禁军交给武将之手?或者再任命一个亲信宦官作中尉,只不过是新一轮的宦官典兵。另,你口里背锅的“历史大潮”是什么,概念内涵整明白了没有?
会昌中兴为什么只能是昙花一现,甘露之变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当宦党被诛之时也是王朝的覆灭之日。这本书解答了我之前的主要困惑,同时梳理了对中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理解的主线思路。是作者的心血之作。
作者在这本书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通过引入新的史料,并将各种史料前后串联,透过表面文字的介绍,通过对史料的发掘、串联和辨析,让我们贴近了历史的真相。真实的历史,远远比小说和故事更复杂更精彩。(阅读时间:2022年4月3日-24日;自评:8.1;推荐指数:★★★★★)
中晚唐政治史的又一力作。内容相当丰富扎实,几乎穷尽了中晚唐宦官的相关史料,对中晚唐宦官政治进行了详细的推演和分析。中晚唐宦官是高度官僚化的群体,绝非汉明两代的天子家奴,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大臣。只是历史书写的话语权掌握在士大夫手中,才赋予了许多价值判断。在权力和利益博弈中,士大夫和宦官都是一丘之貉,而士大夫虚伪尤甚,嘴上都是忠君爱国的主义,满腹都是升官发财的生意。尽管宦官在中晚唐势力膨胀,对权力和利益的进取极强,但仍然是皇帝唯一能信任的力量。中晚唐的屡振不兴确实与宦官政治有关,但唐帝国没有分崩离析,亦是宦官政治所支撑。
目录太符合我心意了,但内容时不时地有点武断。虽然不时武断,但又少有惊人之语,整体又显得平实敦厚…… (这书是不是做过营销啊,评论区怎么怪怪的)
作者在考证关中地区的神策军镇,和神策军的发展与流变是非常精彩的,本书考证宦官在地方的机构组织,对地方政治的影响,监军史管理地方武库的这些论断是很具心意的。作者书后所列之表真的是足见作者考据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