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将无同的封面

将无同

胡宝国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10114240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多次转移,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学术思想繁荣发展,民族交融日益加深。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人物、杰出思想家和丰富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无同》一书,正是基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胡宝国,1957年生,河北师院历史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他的代表作《汉唐间史学的发展》深受学术界认可,论文《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推荐理由
《将无同》通过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社会变迁、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特点,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本书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对魏晋南北朝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历史专业学生和研究者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历史变迁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自序
《史记》、《汉书》籍贯书法与区域观念变动
两汉家学的变化
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多年前与Y去太阳宫看同老,他请我们还有陈爽吃香辣蟹,真是怀念啊
六朝早期的吴地士族类似克里奥尔人,居住在华夏世界的边缘,拥有竹林七贤明面鄙夷却背地里羡慕的自由和武德。中原是其文化优越和组织系统的技术来源,而尚未褪色的土著色彩则保证了这个集团在面对其他势力时能够部落下风。但随着永嘉之乱之后的加速,吴姓士族在郑智上被边缘化了,在做题和华夏认同上却进一步强化。其结果就是到齐梁时代,伊拉已经退化的和王谢们无异,不能再承担土豪和开拓者的双重职能。侯景之乱后填补侨姓当局崩溃窟窿的陈霸先出生寒门,麾下军士半数不会汉语,虽然也有心扶持同样出身江左的吴姓大家后裔,然而终究是缘木求鱼嗯一厢情愿。丧失组织力的吴地士族此时已无法再像汉末或晋末那样给予建康以合法性和组织力支持,而缺乏这种支持的南陈,也只能在玉树后庭花中等待畀武川贵族们接盘叻。
多篇论文大谈经学,不知何故。《两晋时期的南人、北人》说北方学者崇尚博通的风气与东汉古文经学有关。南方学者学问不广博,古文经学在南方不流行。唐长孺指出,永嘉之乱后,南方重义理,上承魏晋玄学新风;北方继承汉代传统,经学重章句训诂,杂以谶纬。(《山中六朝史》第413页引用)第59页说“唐长孺先生曾敏锐地发现了河南的重要性。他指出:魏晋新学风的兴起实在河南……唐先生所说的河南就是本文所说的中州”。另一篇论文第133页又说,“唐先生之所以要把南人中的南解释成河南地区……玄学思潮恰恰是兴起于河南地区的。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还是有些可疑”。前恭后倨。第219页第四节地方社会的变化,似与标题《从会稽到建康——江左人士与皇权》中要论述的“皇权”无关。
美好
还没拿到书,收的文章都读过。“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同老是南学,辛神是北学。有同老这样的学者,就觉得中古史还在伟大,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的学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特点鲜明而不可复制,这个特点包括语言特点。
看了几篇没看过的
文笔不必多说了,真是好,前言寥寥数语,就能打动人心。同老的研究理路其实很大程度上承接自唐长孺先生,不管是对地域因素的关注,还是对学术风气的浓厚兴趣,都能看到《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的影子;面对材料时追索合理解释的执着,也有那篇写赵至传短文的风范。陈唐诸公,定会相视而笑。
中正,绵密,不疾不徐。作为一本论文集,读起来竟然很感动。这种克制又清晰的古典风格真是越来越少见了。
作者不愧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顶尖专家,丰富的史料信手拈来,细致的考究随处可见,从很多新颖独特的角度展现和分析了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以第一篇论文为例,作者注意到《史记》和《汉书》的籍贯的写法从“县”演变为“郡”,分析出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最终解决,汉廷与王国的关系演化为中央与郡的关系,郡的存在感明显强了;进一步又提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观念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书中除了学术论文及评论之外还有回忆文章,其中回忆周一良先生时,提到他感慨“经历了‘文化革命’,对魏晋南北朝史上的很多事情容易理解”、“(自己)毕竟是书生”。
同老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