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春秋》与“汉道”的封面

《春秋》与“汉道”

陈苏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10114359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用户评论
书名既然是春秋与汉道,自然是讲春秋学对于汉朝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但书中对于刘秀崛起和东汉豪强地主的论述太繁琐,已经偏离了主题,往往几十页里每一页都有引述《后汉书》关于豪强的内容却看不见一个与《春秋》有关的字,如果能把这些内容进行删减,我会给五星。书中对春秋与汉道的论述紧扣汉初的历史问题(秦何以二世而亡)和汉朝的历史使命(如何才能致太平)这两个主题进行论述,读完后觉得从郡国并行制到独尊儒术,再到谷梁兴盛,再到古文经学兴盛的这么一个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犹如是推理一样,一本历史著作能写成这样才算是把历史写的“活泼泼地”。
论述的跨度之广令人咋舌,可堪宏篇巨著。 一、为消弭秦汉法律与关东旧俗之间的畛域,公羊家“以德化民”的主张也与刘彻变革制度的诉求趋于一致,于是《春秋》决狱的原则得以介入汉法。武帝公羊-昭宣元穀梁-成哀新莽左氏,今文学和古文学相继化诸西汉政治、学术的思想纲领,与时政紧密结合。 二、由于刘姓宗室在两汉之际社会丧失了政治信用,刘秀不得不以图谶来建构出(甚至神化)自三皇到刘姓“赤帝九世”的政治谱系,以光武帝使太子受《公羊》为标志确立了公羊学的官学地位。此后古文学派针对今文“以德化民”的措施部分加以完善,使得东汉经学取得发展。 二(附):自东汉确立的观念:汉道即尧道(公羊),而非周公之道(制礼作乐的左氏道)。 三、东汉外戚政治是乃豪族社会的产物,也是魏晋士族政治的母体。这个观点很有趣。
本书的重点就是两汉政治发展与经学之间的互动。 儒家治国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法古”。 “敬天”发展出“天人合一”理论,给于汉朝统治以合法性。但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就是谶纬和祥瑞满天飞。 “法古”为汉代的王霸相杂的制度披上了温情的外衣,却也导致了各派对“古”这一学术概念解释权的争夺。一旦学术与政治挂钩,今古文之争应运而生。 汉代制度到后来被儒家理论绑架,陷入了各门各派的斗争,失去了外儒内法,王霸相杂的弹性。 作者考据功底非常扎实,引用史料的广度令人叹服。但考据太过翔实,甚至非主线的边角问题都会去翔实考据,导致把论证部分割裂的支离破碎。 作者对政治发展的论述很精彩,但美化了士大夫对于三代理想的坚持,其实他们只是打着“不与民争利”的旗号,与政府抢夺地方资源。他们垄断舆论和上升渠道,最终演变成了地方豪族。
前面虽然丰富 但少文采 读来颇为枯燥乏味,最后一节结语则精炼 颇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得前面所有论述活了过来。还是一本很重要的汉代政治史著作。
儒法合流
秦制-汉制-儒道-秦制。
太过于专业了,不过还是对两汉时期统治和政治理论的结合,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本人不是专业人事,本来对春秋、论语等经学根本就不明白,所以读到最后,还是对几家的理论有点模糊,不过总体来讲,政治理论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政治理论在不断地演化和转换,政治思想也根据需要在不断地掺入各家思想。
听书: 儒家和法家怎么走到一起的 古代,道德就是法律
知我罪我,其在春秋。三传打架,难辨儒法。最爱叙述汉武和光武两节,前者三十年KPI被“通西域”打断,与今类似。后者创业开国,因法统缺位不得不赓续西汉亡旗,借图谶招魂。可叹郭阴两队,终与貂寺同灭。若不停笔继续魏晋、隋唐与明清的政治思想沿革,通古今之变,将胜钱宾四远矣。精彩
距第一次读完已经过去两年了。是书以经学为轴纵论政治史,经典之处在于能自觉地审视两汉经学家的思想世界,故而不落窠臼,可惜毕竟重史轻经,要深入了解两汉经学的来龙去脉还要参考钱穆等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