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蜀道难的封面

蜀道难

罗常培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20-04-30

ISBN

9787101144956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1941年5月,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罗常培三人,先后从昆明飞重庆,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入蜀学术文化考察,“三个多月困难的旅途,拖泥带水,戴月披风,逢山开路,过水搭桥,还仓皇地逃了好几次警报,历尽了抗战期中旅行的苦楚”,中途“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罗常培将这一路的经历写成了具有日记性质的游记——《蜀道难》,是对抗战中期蜀道上某时某地的旅途实情、学术状况、人物动态的真实记录。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人此行,本来都写有日记,今唯有梅贻琦的日记保存下来;而作为此行财务总管的郑天挺,也留下来一份账目清单,详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交通、住宿、餐饮、听戏等物价。现将梅贻琦这部分日记及郑天挺账单附入《蜀道难》相关章节之后,三人资料对读,展现出一幅鲜活的画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编辑推荐:

此《蜀道难》非彼《蜀道难》,是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所撰他与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游历川蜀地区的经历记录。轰炸、抛锚、暴雨、洪水、敲诈、生病……种种“流年不利”,字字句句都透露出“我们太难了”的心声。

除去这些旅途实况,更有与林徽因、冰心、钱穆、顾颉刚、朱自清、梁思永、张充和、李济、董作宾、李方桂、杨宪益、戴乃迭、夏鼐等名人的交游趣事,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的学术机构考察记录、民俗风情采访、山水美景描写等等。幽默生动的文笔,配合写实的记录,既是珍贵史料,又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随文附录梅贻琦相关日记和郑天挺所记账单,为同一个精彩故事提供多重视角,这段特殊的经历如同电影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目录
序(冰心)
蜀道难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昆明到重庆
三  从重庆到泸州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颠沛流离,访亲问友。抚望河山壮阔,常抒忧国之情。
一本1941年的调研➕游记,行者是西南联大三位重要人物:梅贻琦,罗常培,郑天挺。自昆明至川东,川西,川南。路途艰辛,交通阻滞。佩服三位的毅力与原则,毅力在于,无论成都,重庆轰炸次数多频繁,三人都坚持走完后面的路程。原则在于,经费方面三人公事公办,私人游览的景点全都自掏腰包。不过几乎每到一处都有文人或清华北大校友请吃饭,看戏,谈文化,谈文学。在炎热与炮弹声中得一丝愉悦。较为精彩的一部分是罗常培关于峨眉山的佛教,道教文化杂糅的论述与引证。所以这本游记也是有一点点学术性掺和的。(注:梅校长酒量很不错,罗酒量不行)
本书体例甚可观,行文日记账目间。 读来有趣又真意,更叹坎坷行路难。 ——以这样"大人物"尚且如此,世事不易! 蜀道之难上青天,西南联大创业艰。 一路辛苦当年事,吾辈读之乐欢颜。 ——读过梅·郑二公日记,此书对读,更佳!
民国版的人在囧途,俞老师整理出的又一力作,虽然旅行过程跌宕起伏,但流水账式终究读起来比较无聊,同时全书没有注释,所以如果对民国学林没有一定的了解的话,读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罗先生说自己文笔并不算好真的不是谦辞,梅贻琦先生的日记真的是流水账,相比较而言,郑天挺先生之前没有发表过的账目明细倒是强有力地说明了他真的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秘书长。 四星主要给俞先生优秀的整理校勘工作,如果不是民国学林和西南联大的铁粉的话,就不建议细读了。最后再强调一下,这本书没有详细的注释真的是遗憾。
读着很愉快。梅贻琦日记用字虽较罗常培随意(如“滑竿”记作“花杆”),史料价值也稍低,然苦热语读之有味,半白文风里偶然蹦出四川方言也很有趣。那时的成都显然已是美食之都,不过好多没听说过,比较意外的是峨眉山猴子取食竟秩序井然。大概有些事情于古有征,而有些事情已历经百年剧变吧。
梅先生的日记是正襟危坐,罗先生的游记是随见随议,郑先生的账单是吃喝拉撒,三者容在一起,让西南联大反向之旅,多了一些生动色彩。
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位学人,1941年从昆明入蜀公务旅行三个月的记录,以罗氏发表的游记为基础,加以梅校长日记和郑教授账单。对战时后方行与住的生动记录。有飞机,但时常超载,上不去乘客。有汽车,但路桥缺失,走走停停和时常抛锚是常态。旅店中臭虫与蚊子组成的陆空联军更是让人烦恼(无怪乎中国旅行社以整洁异军突起)。相反,唯一描述游玩的峨眉山四日,是全书最无聊的部分。
1、可怜的高知分子们!七八月乃川中雨季 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是不宜出行啊。 2、这些人的朋友也真是太多了 去到每个县镇都有相识 也太夸张了 3、冰心与罗互相说对方话多lol 4、罗真是太贫了 不愧为语言学家 和梅贻琦形成强烈对比~ 好几次读着读着真读乐了5、在那样的条件之下 还能潜心治学 出产高水准的研究 尤其是语言 古诗词 文学史这样的学科 令人钦佩 对比于某些历史时期 也算是生逢其时了~
《蜀道難》雖薄,卻隨處散放出燕趙之氣,見諸於西南聯大中文系及師院國文系主任羅常培所記載的各路書生名門氤氳中行且珍惜之事宜。 於當時言,先輩之所為,是除卻體力外的進取與擔當,是社稷得以後續發展的髮膚衣冠;時下看來,前人之浪漫,經久瀰漫蓋華夏長空,又得藉以歷歷在目的篤行,見證了時代不歇的鐘聲。 回首再回首,前人所走過之蜀道現代人仍在走,車轍一致,這便是精神最好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