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族群如何记忆的封面

族群如何记忆

樊莹

出版时间

2018-05-31

ISBN

978710515380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文以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后被清政府"善后"安置在六盘山-泾河上游地区的陕西回民("陕回")为研究对象,考察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以及实现"异乡"的文化再生的历史过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切入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三节 前人的肩膀: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族群如何记忆:多学科理论的视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学习旁近学科,路数不同,无法从专业学科点评,历史文献该用的还是不够,今人研究也没有好好利用,可能学科有别,总体感受字里行间还是有情怀的,后记感人。
开头谈了陕回在六盘山“保留地"的情况。单方面采纳回民和东干人材料,考订少立场偏,对阿文宗教内容依托网络渗透中国也努力洗地找亮点
实在没想到作者是汉族,对回民起义的善后生活-心灵-教育史挖掘如此深入细致,作为民族志是已经不错了,但历史方面的话只参考回民一方的说法显然是欠妥的。
两张皮
陕甘回民起义本身是植根于鸦片战争后政治腐败、经济恶化的王朝更替结构性模式与西北地区人口膨胀与民族歧视对资源争夺的加剧。研究的视点在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治陕甘回民起义被镇压后,4万被善后安置在泾河流域的陕西回民,他们对自身历史的记忆与认知如何在王朝权力与族群反抗间的互动中形成与被形成。 1.空间-记忆场:通过地理空间的选址、硬性社会制度的安排、义学教育机制,清朝在异乡重新生产出了“陕回”族群 2.文本叙事:正史以“叛逆”对陕回进行命名,但陕回以秘文的形式保留自己的族群记忆 3.英雄故事:起义英雄与商业英雄通过墓碑与代代人口耳相传的英雄故事构成集体记忆的历史结晶 4.文化记忆:在安置初期,陕回已经在六盘山麓中掏挖窑洞作为清真寺以继续经堂教育,对抗“义学”与“归儒书院”的文化灭绝政策。
看的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这种历史人类学&民族学层面研究西迁陕回的不太多,材料不错,但感觉理论叙述和内容分析有点脱节。被一些很真诚的人类学田野感动了,后记澄澈朴实,还是推荐一下~ 另外热评都是什么东西,研究对象就是回民的记忆场域生产,作者在后记也提到目的是为失去话语的陕回群体发声,这才是田野&民族志的意义。一个个看到主体是回民就开始不满,说什么这本书历史层面的立场不正,发现这本书里没办法搞民族gazing,听到了陕回自己说的话,着急了是吧
历史记忆里藏满了权力的暗器。在异乡重构的文化,布满斫砍的痕迹。重塑的记忆是当下的一部分,记录者同时是记忆的暗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