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的封面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陈平原

出版时间

2004-05-31

ISBN

978710802104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

(展开全部)

目录
开场白
第一讲 别出手眼与放胆为文――李贽的为人与为文
第二讲 文人的生计与幽韵――陈继儒的为人与为文
第三讲 阐扬幽韵与表彰声色――袁宏道的为人与为文
第四讲 都市诗人的奇情壮采――张岱的为人与为文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别开生面。陈平原惯以示弱营造笑点,好比学界的马三立?
不一样的一种视角。
这遍读的算是个启蒙 等把里面的文章读过再回来看先生讲解
高中
大学读物
平原君的著作今后好好研读,此君述学文体汇通古今,融裁中西,音节叮咚错落,文脉逻辑贯通。久久浸淫古文,又能脱略门面,成自家风格,殊为不易。若此讲演录,正文突入,闲话少叙,别出新见,又纡徐温婉,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学者的典范。至于「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讲究涵养与体味,可说是成为大学问者的基本要求。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不仅仅是鼎革之际外在环境天崩地裂带来的必然转换,而且是内心对前代空谈心性、批评传统的反叛。有李贽的别出手眼、陈继儒的生计与幽韵、袁宏道的表彰声色和张岱的奇情壮采,这一系列的小品式的翻案、谋生、悲悼文字,就会生出黄宗羲的阔大入情、顾炎武的古朴深沉、全祖望的大气芜杂、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和汪中的骈体述学,这一连串由宋学入汉学的用世补世之文。 又论及今日学风之弊发空论
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像一个电影的宣传片,看完之后,更想去读读书里那些人写的文章。
从教育和应试角度分析姚鼐和桐城派那部分最好,其他也不错,但毕竟现在距离陈老师当年讲这门课已有二十年左右,很多内容现在看已经新意无多了。但当然是一本好书。
文在中国从来不是文学这么简单的事情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术业有专攻,没必要跨界。跨界也可以,要么是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把跨界作为一种远取的参照;要么是随笔一般私人化,不宜学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