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封面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程美宝

出版时间

2006-06-01

ISBN

978710802441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程美宝,女,汉族,1968年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获社会科学学士(一级荣誉)学位。1991-1996年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2002年10月始,晋升为教授,2003年5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2年获英国王宽诚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访问研究;2003年获选为富布莱特学人,到美国耶鲁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英语历史文献导读”、“中国社会文化史”、“香港史”、“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等课程。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清末以来的国家与地域文化认同问题。从18世纪以来广东与外国社会的接触、经学正统的建立、地方文艺性格的塑造、地方历史的撰写、族群观念的兴起、民国以来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崛起等多个...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展览文化——1
文化的展览——5
文化与文人——13
从“天下”到“国家”——21
从“国家”到“地方”——2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也算看过吧,虽然在书店一瞥后,该书从此消失
一本非常华南学派的著作。“地方文化”观念的建构其实折射出掌握文化权力且在地理上远离“国家”的文化精英如何想象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而他们与国家的关系又受到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变动,他们与国家的关系发生改变,而他们认定的“地方文化”也一直处于流变中。变动中有一点一以贯之,那就是“地方文化”始终依附于对国家的认同。无论其中有多少地方利益需要争取,有多少政治斗争介入其中,甚至连国家的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分子们的“地方文化”依旧在他们论述自己属于一个超越地方的国家。
经过王明珂所谓“自我华夏化”的过程以及礼乐文教的扩张,明清时期国家与地方社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整合。在边缘地区定义自身文化的时候,中州正统甚至成为其建立共同体想象的最重要依据。而自身真正异质的部分,却趋于边缘化位置。在作者笔下“地域文化”甚至成为一个伪概念,其本质只是中州正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创见恐怕与对香港本土主义兴起的反思有关,作者作为香港学者,能够通过正本清源的方式打破“地域文化迷信”,实属不易。但是对于地域与国家、边缘与中心问题的讨论,并不能以揭示后者的压倒性胜利而结束,这其中的张力恐怕有更大的讨论空间。
可作為“嶺南地區民俗文化發展史”的參考書目,尤重《第五章 由民俗到民族》,由此章看今日之港台亦是。又,1908年黄节编《广东乡土格致教科书》,此外李婉薇的《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也可补充一观。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一本研究近代(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就是传统意义上晚晴民国的历史时期)广东文化作为一种群体共识性意识的形成和影响的著作。关键性的因素在于粤人参与中国近代化努力是最为多样性的,基本什么领域都有,尤其是参与到近代中国政治的变革当中,又和海量的对外移民息息相关,这点特性和近代的闽人形成鲜明对比。当然我觉得借此作者还可以拓展一个视角,最早移民欧美的广东三大族群,对于外国人所形成的的中国形象,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广东文化和自己的地域认知的,这点只是拓展到了香港,还可继续放宽考察的视角。
补记
如果“地方主义”有与中央分离之意,那么,“地方主义”绝对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地方文化观的主导思想。
建构主义的视角,地域文化谈的是区域身份、意识建构的问题,重点在于哪些人有权力和资源去定义。民俗运动是在新旧交替的体制下,知识人为了建构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到群众中去,尤其叙述了广东的场合。
体例绵密工整,论述环环相扣,每章小结为点睛之笔。
这是正式用上obsidian的第一本书|其实若干章节在 走出地方史 读过了 就当温习 这本书可能会开启一个读论文的纪元 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