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封面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程巍

出版时间

2006-06-01

ISBN

9787108024589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目录
引言 政治激进主义的衰落
第一章 历史想象力
力量感的幻觉
历史主体
父与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密度太大了,看几页就必须停一停。在已经不较劲读书的阶段,还这么较劲的看一本书,当然是因为值。
摇滚青年们应该一看,很有启发性
好到让人词穷。以60年代中产阶级大学生运动是资产阶级继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后进行的一场文化革命为核心观点铺开论述,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分析材料的能力令人叹服。除对核心观点的论述外,谈《禁酒法案》的兴废和20世纪“英国文学”的学科化的两部分也精彩无比,且能通过层层推衍最终支撑结论。两个处理得有些模糊的地方,也是自己的疑问:1.所谓的文化等级制,亦即对高级文化-低级文化的区隔,究竟只是一种阶级事实的投射,还是存在着某种文化/美学的自律性?2.当这场革命高举左派的大旗行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之实的时候,学生们究竟是充当了历史理性的某种无意识中介,还是他们也有充分的自觉呢?
“作为事件的60年代能在历史形态中找到它的连续性,而历史的连续性能在60年代找到它的事件性表达” 真不简单 又是一个亡命之徒
虽然写得很好但还是对立论有意见。为什么封建社会可以有其贵族与平民文化,而资本主义社会就只能有“资产阶级自己”的铁板一块的文化呢?难道中产阶级(与资本家相对)不正是资产阶级分化的结果吗?如果说这次运动的主体是白人男后裔,那么为什么哈佛耶鲁闹得完全没有多元的加州那么凶呢?既然资产阶级文人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叫嚣革命,那么为什么说左派一定是应该属于工人阶级的呢?不过除开框架之外作者还是有很多洞见的,比如可以看出八十年代末与68年的相似性,的确都是作为中产预备役的知识分子在上路之前的一次自我脱罪,仿佛一个社会不经历它就无法心安理得地进入经济腾飞阶段一般——而且都是几颗子弹就可以停下来的。再次证明了革命需要从欲望来分析。从许多方面都已经预言性地描绘出了今天身份政治的兴盛。
今年的年度最佳预定! 可以说,全书大体上是一部大型的文献综述,读起来确实有些让人头昏脑涨,也发现自己知识版图上对从古典哲学到后现代思想的大幅空白。但真正难能可贵的在于,作者从这些文献和历史事件当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针对60年代西方“新左派”运动的诠释学方案。 从作者的路径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今天“网左”的文化现象...
虽然一股御用文人装左的味道,但我也想他也意识到了哪一点,并且甘愿作为他们的一员消逝
这书写得太给劲了,但为什么只有8.9分
仅想读引言部分。
一定要找个时间来写篇长评。我的人生之书,答案之书,引言里的每个字都想刻烟吸肺。也许有些人阅读它的动机源于对书名这一归类自恋地自我代入,那他们一定会大失所望。书的神奇之处在于:我在书中的确找到了自己的坐标,但“找到”恰恰是因为明白自己不可能从任何历史,包括我们的历史和他们的历史里,找到我的坐标。就好比极乐迪斯科里的世界地图——一个摔碎的碟子浮在水上,我站在其中的一块残片上,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许多叙事与历史的断裂,也不再渴望为这长河里的先人与偶像们招魂。但明白这点对我很重要,就像有怪异症状焦躁不安的病人被医生诊断/归类为某种疾病后可稍感安慰,因为症状可被解释。我所追寻的并不是出路,只要解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