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这个奇迹早就开始被纪念了,只是这一次时间坐标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有红军,有他们进行的长征;也有中华民国,租借地,纽约来的投机者,苏联人;共产党正被国民党追击;一个放在一张统一的中国地图上的30年代……过程永远都是谜。30年代的描述亦如此。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一代执笔者也都是如此。70年,几乎是下一个百年的倒计时,再过30年,这些曾发生的事实,还会被记录吗?或者被如何记录呢?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八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 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