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的封面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

汪晖

出版时间

2008-03-01

ISBN

9787108028679

评分

★★★★★
书籍介绍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中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即知识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的关系、公理与现代民族主义及其体制的关系等。在讨论康有为时,我特别地提到了他对儒学普遍主义的再创造,而这个再创造的前提恰恰产生于一种历史意识,即儒学的普遍性与中国概念之间的那种自明的关系发生松动了。在这个前提下,当你要论证儒学具有普世性的时候,必须以承认中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之外存在着巨大的外部为前提——这个外部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政教意义上的。当儒学普遍主义与一个置身于众多国家或外部之中的中国形象相互连接的时候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说明了民族主义对于某种普遍主义世界观和知识谱系的依赖。换句话说,这种新型的儒学普遍主义的诞生是和作为一个新型世界体系中的主权国家的中国的诞生同时发生的。这里所谓儒学普遍主义实际上正是现代公理观的曲折的呈现方式。

在历史研究中,任何脱离具体的语境、文本而将问题提炼为简短的结论的努力都会牺牲太多的历史感。这篇导论不准备对全书内容进行全面概述,而只是将历史分析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参考。作者的讨论集中在两个反思式的问题上: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上述两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和视野展开讨论,本书的分析是从一个有限的角度——即思想史的角度——展开的:作者从有关中国的历史叙事的分析出发讨论第一个问题,围绕着天理世界观和公理世界观的相互关系展开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

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年)、《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年)、《死火重温》(2000年)等。

目录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 第一部 理与物
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乱码
汪晖这种“大学者”,连句子都写不通顺,思维之混沌,史实之混乱,不忍猝读。杨奎松也是忍不住了,才对他发飙的吧?
生命的自我折磨
学科到底是没有边界的,只有有价值的研究,没有有意义的研究,任何没意义的资料堆砌都只是资料堆砌,任何有意义的短文都能得到持久的学术史传承——汪晖是一个在较近时间段内的学术史标签,其价值并非重要,但效果仍是积极。
一个大学者,写的句子都不通顺,看起来很有逻辑,实际上没什么逻辑,成何体统。
写不清楚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
诚为大著,扼守现代思想之关口,有其立言宗旨。粗浅又粗浅地读了导言及部分。
随便读一读可以捡到很多有趣的选题
思想谱系+制度调试,确实如作者说,本书的线索是思想与制度的互动关系,从而说明现代中国思想是如何兴起的。不过名为“思想”,感觉还是更偏重于政治思想、认识论。
谈论康有为的部分几乎占据了第二部的一半篇幅,比其他的尤多,也可见出作者对康有为的同情。读毕感言:康有为确实是近现代中国第一大思想家,可能是仅次于毛泽东的思想家式的人物,他的人生之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和溥仪的关系,招收门徒讲学,保皇,乃至“托古改制”,都是和自己深思熟虑产生的大一统的观念和使命相一致的。对康有为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深入。“太平大一统”或“太平世”在这里是对宋明理学内含的“夷夏之防”或内外之别的排斥,所谓“据乱则然,升平则然,太平则不然”。在龚自珍的视野内,《春秋》大义处处以破除内外、淡化夷夏、至大无外的观念颠覆和修正帝国的族群隔绝、武力征服和世袭等级。满清王朝以泯灭内外和夷夏之防相标榜,但在它的民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原则之下,仍然是一整套军事控制、文化规训和族群特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