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去圣乃得真孔子的封面

去圣乃得真孔子

李零

出版时间

2014-01-01

ISBN

978710802871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第一本(余三本为读《周易》《老子》《孙子兵法》)。本书不再采用传统的依从《论语》文本,寻章摘句解读古典文献的方式,而是将整部《论语》打散、拆开来,分上下篇,二十个专题,上篇纵读《论语》,从人物入手;下篇横读《论语》,从概念入手,面向更普及的层面阐释经典。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娘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目录
题辞
“我们的经典”总序
重归古典——兼说冯、胡异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李零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自己吃过的苦不愿意别人再吃。他写的书也都始终贯穿着这一想法,深入浅出,洞见时弊之外更有一种苦心。虽说“今之学者为人”一直被视为贬词,不过目下象李零这样“为人写书“的学者都已经很难找了。
东方早报 上海书评猜书中奖得到的签名本
李零先生这本小册子由博返约,要言不烦,既通俗易懂又有学术高度,非常好。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书是其经典四书之一,是对于《论语》的解读,这本书与《丧家狗》不同,前者是经典注释,而这部书则是传和疏。李零什么人,就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人,对于经、传、注、疏的关系,不比任何人都清楚,但是他玩了一个手段,将传称作纵读,将疏称作横读,也就是说用现代话把古典给藏起来了。所谓纵读,其实就是孔子的传记,所谓横读,就是选择重点的概念加以疏释。这是这本书的形式,那么内容呢?也就是说,他的靶子何在?就在于题目,去圣乃得真孔子,这个延续了丧家狗的命题,即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狗,丧的是什么家,封建贵族的家,所以才会积极奔走于权门,为何不是圣人,因为他既不是死人,更不是国君,更不是人们所说的聪明人,所以他只是一个教师,一个传授道德和文献的教师,而不是圣人
名气没有先出的那本《丧家狗》大,但我却是先读完了《去圣》,才开始读《丧家狗》。总的来说,李零老师是很有意识地同他称之为“三大异端”的今日孔子/儒学阐释倾向划清界限,即宗教化、政治化、道德化,既是一本醇实的提要钩玄,又是一本笔挟风雷的匡时之书。把三个化拿掉以后,孔子和《论语》只剩下了历史面向,或者说李零老师只想要第四化,即“历史化”,或者说“处境化”,而当真读出了许多东西。《论语》我自负也是熟的,但很多东西,我就是没读出来(甚至压根没想过),李零老师就是读出来了,不论立场,仅凭这点,不服不行。最后佩服一下李零老师的文风,在今日“语言腐败”的学界真是一股清流,太好读了。
和《丧家狗》那本搭配读,一口气读完,会有收获的。这本书对梳理《论语》文本及人物很有帮助。
读论语,放在在时间地点的经纬度来读,回到原始情景去读。孔子对生存的清醒认识,既不同流合污,也不会硬刚自伤,既有原则,也有妥协,很智慧。几千年的人了,对比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一直发展,给现代科技助力。儒学也在发展,可是却被利用为专制服务。还好也因为道德的力量,儒家人的情怀还在。这本书确实去圣了,让孔子恢复了原本的面目,可是没有注意儒家对中国人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孔子,还是孔子找到了普世的人性?
李零老师写书非常非常通俗易懂
丧家狗的浓缩版,更像是论语解题,不过某些针砭时弊的话很有意思
很好的入門讀物,李零先生的文筆寫這種定位的讀物絕佳(文史學界一南一北兩大狂士,朱維錚和李零,私以為寫小文李先生手筆看得更過癮些)。下半部分和《喪家狗》比較雷同,上半部分有些地方靈光一閃,舉重若輕,很見功夫。看完的第一感覺是孔子和朱子在下面見了面,朱熹估計免不了要挨一頓暴揍吧。。。。仲尼哥一輩子慘兮兮的,一大堆「聖跡圖」和註疏非得把他的所思所言包裝得金碧輝煌,其實看起來又可悲又好笑,當《論語》這樣的著作成為「經」的那一刻,被推上神壇的神祇本身才是最孤獨和可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