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采访本上的城市的封面

采访本上的城市

王军

出版时间

2008-05-31

ISBN

9787108029034

评分

★★★★★
书籍介绍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著有《城记》。

目录
前言在常与非常之问
1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老城市的瓦解
大马路之痒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某些书就能把人看成愤青
毕竟,我们还有故宫
小时候老听说这本书,都说老nb了,什么深入剖析、从记者做成了城市专家。。。我抱着“总算能看看了”的心情翻后,发现里面说的内容其实是常识,随便一个底特律老百姓都知道。。书中重复的内容也多,来回来去都在说那点事——这种书现在是越来越多了。此外,里面的一些关于城市设计规划的一些观点,是略偏激了。对于目前的城市规划,批驳的多,建议却少,道行比出租车司机可能是多了些但却没上升到真正城市规划学的视野中去讨论这个问题,说得狠点,就是一个常年跑城市规划口的愤青记者的随笔。
黃圖借 外公傢看
2009.3.7~3.13 阅
感觉有种在看纸质纪录片的感觉,改开后中国的发展迅速,难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一些问题,古城的保护是其中之一。这本书记录了城市文脉的消亡,记录了城市底蕴的流失,记录了一座座城市的死去。让人悲叹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城市以这种粗放的建设与经营模式死去,但我们无力阻止。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奋身向老城摧毁文化的浪潮扑去,却在大浪滔滔中粉身碎骨。这本书为什么叫采访本上的城市,或许是因为那些城市也只能读书时才可以想象一二了,过去的北京与南京和现在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了。
完全失败 十多年前的书中所提到的问题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城市正在离人越来越遥远。明亮的规划馆中,辉煌的过去与美好的未来交相辉映,述说着城市的伟大,但硕大的沙盘下面又埋藏了多少血与泪,我暂且蒙在GDP里,,, 另外有趣的是,这本书在豆瓣的风评从十年前的欠佳到现在一路走高,是否能看出些什么呢
自己没那么愤世嫉俗,拆老城建新城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必然。 挺心痛的是前门大栅栏一带的拆迁改造 ,2017年再去的时候,面目全非,以至于没办法给女儿讲讲那些年在熙熙攘攘的繁华之中流动的城市气息,什么都变了,什么都不见了。
“城市一旦建成就很难再改变”房必五层,路必百米
作者多年来对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问题的执着和关注值得敬佩。非常城市和非常规划两章可以说是当下城市病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