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大历史的封面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出版时间

2008-11-01

ISBN

9787108030153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目录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带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用400页写下中国千年历史注定只能是宏观而忽略细节的,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反复提及地缘政治和间架性结构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影响,儒家作为一种纪律维持庞大的官僚组织以及税收制度的主要提供者---中国小自耕农。着眼的方向是从经济制度分析历史,确实让人从中大受裨益,但似乎又分析的过于笼统,缺少历史必要命运的阐述,单纯的事例背后不光隐藏着数目字管理,还应该有更多可述说的东西。
和《万历》比起来,本书更能集中的体现作者恢弘的历史视野。但是从个人而言,较之于大历史观那种纵向的教科书式的叙述,我更喜欢横向的细微的角度,比如年鉴学派的作品。ps: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黄先生的书时,老是记不住,边看边忘,有一种入眼不入心的感觉……
有如天文学
Macro-history。格局大角度新欠精深。
作为历史白痴的我。。觉得很好读而且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不如《万历十五年》
这是一本英文首版出版于1988年,简体中文首版出版于1997年,我差不多买于七八年前(2008年版本),直到现在——2023年12月28日,才完整阅读了一遍。 我想抽自己一耳光,好书被束之高阁了。 先说下看懂这本书的前置条件∶ 第一,你对夏朝到现代的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 第二,你对政治经济学有一定了解。 第三,你对英国工业革命有一定了解。 有了这些基础,你才能看明白作者的议论以及微言大义,感受黄仁宇先生这本书的分量。 举一个简单例子,第一章提到十一朝古都长安,其中有一句话"只有废墟还保留了一些昔日的雄伟气象。"如果你去过西安,看过大明宫遗址;然后你也去过北京,看过故宫;然后再对比下他们的差别,那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 作者很多时候,把一些精到的思考随意放在章节某处,是需要关联细思的。
黄仁宇在这本书里铺陈的观点主要在于中国通过中央集权整合因地理因素而构成的庞大农业社会,各朝各代设不同名目制度征税以充实军费、建设国家、抵御外敌,而这其中又掺杂了官僚文化、儒学传统,致使中国社会的历史不是制度的,而是文化和道德的,而这也确实对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稳定是奏效的。然而,也总有危机,总有变革。黄仁宇着重强调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变,也即通过经济基础的改变,催生制度的变革,从而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里面他多次提及“数目字管理”。在这本书,不能说看不出当代中国依然部分地困囿于它的历史里,尤以今天看到某领导人的文化思想首提,似乎又回到了所谓“大国之治”的某种套路中。这本书里黄仁宇提到中国改革之难在于农业传统带来的制度早熟,也让我不由得想起梁漱溟所谓理性早启,其实这些都是有共通之处的。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和作者写的本书命意是一致的 — 每个朝代每个人物在历史的进程里都只是担当了“段落”的作用,也只是“历史的工具”—也是一种可以了解一下的史观了。朝代一次次更替皆是同一原因,做不到数目字上的管理,无法有效抽税,直到历史慢慢演进至现代中国的艰难产生,此间一层层因果关系,超过人身之经验,是“长期历史的合理性”。这种宏观的论述可以作为一种学习了解,看后是觉得虚无还是释怀是自己的选择。
士 ||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