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德礼之间的封面

德礼之间

郑开

出版时间

2009-01-01

ISBN

9787108031006

评分

★★★★★
书籍介绍

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本书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郑开,1965年生于安徽。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后在内蒙古煤炭研究所工作。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4-1996年任国务院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宗教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道家形而上学研究》(2003)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问题、方法和语文
第一节 问题
一 问题意识
二 理论框架
第二节 方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思想史,详述“德”的思想渊源和“礼”的政治制度,提出德礼-道法的思想转变。无论是甲骨文、青铜器还是古书引用非常详尽,引证丰富,内容充实。对于中国思想的源头阐述详尽,对而后千年思想演变亦有了新的认识。方法上借鉴了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概念,虽称知识考古学,但其意仍是中国传统朴学,方法上也可谓中西结合之范例。后记虽短,但其情深,郑开老师面容浮现眼前,不禁涕下。
资词一下开爷
郑老师的功底好扎实
郑老师的文笔流畅清新 其思想讨论有深度有广度 其角度总是对我有诸多启发…
“哲学完全来自于语言,是附庸、注脚和发展以及谬误发展”。
古卷孤灯,捭阖古今。
果然是博士论文的味道,水字数明显,明明可以几句话讲完,硬是分布在不同章节重复引用和强调,若是能大幅精简就更友好了。第一章讲方法论的部分很有启发,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做这类研究的路径,正如陈寅恪所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对德字不断抽丝剥茧,引用丰富的先秦文献和近当代大家的观点,将殷商到战国的思想文化演变展示了一番,虽很学术,但作者语文功底很棒,而论证稍属自说自话的那种,总体读完也算有多方面的启发,部分内容恍若当年学中国法制史。
有点啰嗦嗷 然而后记有被戳到:它见证了我若干年来的思考与生活,是曾经人生的证明,而且生命绵延竟然在寤寐之间抟虚成实,又可以使过往的成年旧事恍然如睹,历历在目……
这本书的核心洞见就是能够摆脱战国时代对“德”的理解(道,道德或本性),而将其还原回殷周时代黏附于政治宗教社会语境的“德”的本义,为此作者更不惜使用许多上古史和神话学的研究,阐明“德”中蕴含的卡里斯玛和马那。这种回到思想的原初语境,不以今度古而是还古之本色的问题意识很有典范意义。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思想史以外学科的熟悉和使用得恰到好处(不炫技也不露怯),古文字学古音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西方哲学等等,虽然也没法达到一个专业水平吧(从引用古音学研究但各种古音韵部的名称不统一就可看出作者还没能够吃透古音学的研究脉络,而只能随机使用研究者自己的命名,其他学科没能力评论),但也可谓博闻多识,学富五车矣。可惜从三百页之后就难免车轱辘话和乏力感,精华都在前二百页。
研究伦理学后精读的第一本书,郑开教授每一句话力从有根有据从史书文献找答案的态度令人动容,德礼——道法体系的传承,德感文化的前生今世,巨细无遗地把一个问题说清楚,真的不容易。这为我们以后做学问树立了多么好的榜样,有价值的东西终需长年累月的打磨。强烈建议配合陈来先生的书一并读,思维流绪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