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废园到燕园的封面

从废园到燕园

唐克扬

出版时间

2009-07-31

ISBN

9787108031389

评分

★★★★★
书籍介绍

20世纪20年代起,在校长司徒雷登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立起了一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胡适语),这就是如今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本书以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张历史图片,尝试重构出这段从“废园”到“燕园”的历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废园
第一节 西山道上
从盔甲厂到海淀
满洲入的地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里面的一些图片很有价值,文笔也很不错,赞一个。
中国园林和西洋景观的碰撞,传统文化和教会大学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燕大是一座建筑奇迹。
【写稿资料】
其實應該給編校扣星的,但這個題材真是扣住我了,每每想起每個星期去看花的隔壁校園裡自己總歸是一個過客,總是滿滿的失落……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去查了一下作者的资料,惊诧地发现他居然只是个70后,不过他的专业背景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能够把一部燕园的变迁历史写得如此出彩。书中的图片,以及他身在哈佛从而“近水楼台先得月”译介的各类史料(尤其是私人通信记录)都为全书增色不少。我很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这种笔法显然是经过了北大中文系的浸润。原先并不知道燕大选定后来的校址经过了多少的波折,感谢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带我这种无知的读者亲近历史现场,至少对那些依据不足的说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今后在研究燕园往事时,我仍然会把此书列为重点书目。
主要介绍了1919至1926年燕园的落成与建设过程。其中的势力争锋和斗争妥协给燕园一种可感的历史纵深感。
有意思的校园建造史,设计师,施工方,基建办,使用方,出资方的多重博弈在公共建筑建设过程中不断体现,百年来一贯如此。弗吉尼亚大学聘任的校园建筑师依旧采用董事会希望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学院的老师再怎么反对能起到多少作用呢。
值得看,但写和坤用野史来证明什么的还是过分了点
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和家属在那个“无意义”的小湖边散步闲谈的“无意义”时光。感谢作者的细致梳理,感谢无意义。
“燕京大学”,这个名字听起来仍旧如此温润 一部偶然与误读的建筑史。通过燕园建立的梳理,逐渐展示出以一个东方主义式的激情制造中国性的过程。很有意思的是,一个充斥着西方拙劣的东方主义式想象的建筑群,如今却转而被视作中式建筑的一种留存与代表。常识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被生产,转而凝固成建筑。与文学不同,建筑史充满着偶然与随机,而在这种随机与后来者阐释的固定性之间存在着令人发笑的讽刺。 (震撼,唐克扬老师的(国内的)硕士竟然是在北大中文系比文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