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封面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王德威

出版时间

2010-08-31

ISBN

978710803462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

(展开全部)

目录
前言
序论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演讲
1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说实话谁要真拿“抒情传统立不起来/是个伪命题”之类的话来否定大卫王,那可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他的才情笔力见识思维各方面绝对是天花板,唯一有点,我看不出他的感情,不过话说回来黄子平不就是太有情,才比大卫差了这么一点游刃有余
可能是演讲的缘故,虽然勾连出了几条线索,提供了不少有启发意义的案例,但更多时候还是个例与片段的比对,没能做深入的理论整合,从而构筑一条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脉络。王德威对问题的感觉和表述我倒是喜欢。座谈时大家似乎吐槽了zxd,其实我也不太喜欢夏志清的文学史。附录的《北京惊“燕"》还挺有意思的?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映射在文学研究上,似乎就是“抒情”与“叙事”相关。又记起周作人一句话:言天下之志即是道,载个人之道是为志。由此见,又可窥见中国文学“目的”与“性质”之辨,进而瞥见思想之“群己”,文学领域之“公私”。
太好看了。昨儿一口气读了大半本。王德威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2,找秀时没书看抓起这本,这次觉得还挺好看的,讲稿嘛,基本是报着看八卦的心情去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先看这本后看晚清现代性和想象中国的方法,大概不会变成个德威黑吧……还有,在德威的概念里,啥啥都是抒情,革命抒情倒是怎么也不叫抒情,这哪儿说理去。1,这本里,抒情成了大而无当的概念,指向太多东西,反而没了有效性。他试图摆脱西方话语从中国内部寻找一致性,这个能理解,但可能这个试图真的不成功。他在破除连续性的同时,又建立起新的连续性,这套倾向,和80年后自由主义和启蒙史观真的没有太大不同,还做不到足够客观,也实在没办法掩饰自己评说历史的冲动,而这实在不是知识考古学的作法。
重读序论,从比较文学脉络梳理抒情与历史,能够辩证看待卢卡奇、本雅明等左翼光谱的理论家很重要。
有一瞬间仿佛感觉在看钱锺书或朱光潜,这可能是我对一个文艺理论研究者乃至一个学术人的最高评价了;第三讲似是对夏济安的概述与拓展,且换成了能在这片土地讲出的语言。
资料详实,但总觉有些地方没写透……
有意思,值得翻翻
为诗辩护。文学的抒情传统,情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