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罗摩桥的封面

罗摩桥

郑辰

出版时间

2011-09-30

ISBN

9787108038098

评分

★★★★★

标签

旅行

书籍介绍

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

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

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用户评论
很久没看到国内年轻人写出这么好的书了,可惜晚了两年才知道,晚了三年才读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中秋夜大理的月亮很美,读罢书后竟然都无心出门看。但或许也不止是书的原因。在路上走得久了,走得越来越远,是为了离开哪里还是抵达哪里?或许在路上就是为了在旁观他人人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孤独深藏。
我喜欢他字里行间有牵挂
最让我震惊的是作者帅哭!
1981年的毒药。即使我十年里竭尽全力。也还是用仰望姿态观赏这个人。
至少是读过的最好的游记,一个北京人用类似存上春树似的叙事方式,仅仅依靠文字就层次分明的呈现出了整个印度,那里的人、逻辑和景物。
挺有趣。 用了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剩下的部分。
宿醉未醒这本属于是;这大概是我看过的写得最烂的书了,不想再浪费时间哈,这个人是个ABC哈?找人翻译的他的英文原文哈?
对于印度,终于有了立体的印象。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不是铺天盖地景点和照片的罗列,而是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文字和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印度的神奇让你发笑和难过,那是从理解和悲悯中来。
作者的第一本 比胡安生涩一些 但还是很喜欢他的文字 特别想看看大吉岭小姐长什么样子 也专门百度了郑位三 德里,斋普尔,瓦拉纳西,加尔各答,大吉岭,德里,拉梅斯沃勒姆,清奈
“自作多情这种傻事多得像印度的跳蚤,人人身上都趴着几只。” 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踏上印度的土地,就算去了也不会经历这本书里写的印度。读到最后我发现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好像不重要,我并不喜欢这本书,但我想记住里面的某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