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法兰西政治模式的封面

法兰西政治模式

[法]皮埃尔·罗桑瓦龙

出版时间

2012-04-12

ISBN

9787108038463

评分

★★★★★
书籍介绍

《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中作者用三个部分十四个章节,从思想与社会的双重历史面相,对法兰西政治模式进行了富有历史纵深的考察。在罗桑瓦龙眼里,传统学术界对法兰西政治模式的理解以托克维尔的描述为经典代表,属于一种旧的阐释,其突出特征之一在于,他们采取的是一种静止的社会学方法,符号化地将法国政治模式锁定在雅各宾专制主义的固化指认上:法兰西政治就是激进主义的或革命民主主义的雅各宾一元模式。这种对法国政治的托克维尔式的定性,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托克维尔经典描述中的法国则是原地踏步、没有历史,被套上了激进原则的紧箍咒。”

《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在法国初版于2004年,是一部全面回顾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法兰西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作者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描绘了法兰西政治两百余年的历史演义及发生与演变的机制和模式,从法国政治制度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张力的角度切入历史与现实,指出尽管以大政府著称的法兰西雅各宾主义的世界观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公民社会的制约和批评,但仍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因此,法兰西19世纪以来的政治史乃是所谓雅各宾主义与公民社会之间互动并不断调整适应的历史,而这也正是今天法国民主模式发展、完善的动力所在。

目录
中译本序 法兰西政治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引言 民主之路与法国的个案
第一部分 乌托邦式的统合性
第一章 作为社会形式的统合性(大一统原则)
第二章 作为民主品质的统合性(即时性原则)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黑一下,有个评论明显没认真读,得出了此书对市民社会主要持狐疑态度的结论,实际上作者很清楚,法国的问题是过于排斥市民社会,这跟市民社会高度发达的英美相反。说开了去,现代国家不靠市民社会的中介机构(作者的术语是中间体)是撑不起来的,但此环节本身又是个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来的力量比较杂,不那么容易镇住,边际上的调适和互动这些技术细节可以另说,但取消中间体肯定不靠谱。
乐启良:“孚雷在《反思法国大革命》中已令人信服地指出, 经济- 社会的原因不足以解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其非同凡响的历史意义, 人们还应当考察伴随大革命产生并贯穿其始终的革命政治文化。继承孚雷衣钵的罗桑瓦龙也认为, 一种产生于18 世纪末的政治文化是我们理解近代法国市民社会发展举步维艰的主要矢量。罗桑瓦龙认为, 在法国从传统的团体社会( société des corps) 向现代的个人社会转型过程中, 尤其在大革命前后形成的社会表象的嬗变及影响, 是我们理解法国社会发展的主线。罗桑瓦龙把这种社会表象, 即法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雅各宾主义, 概括为公意政治文化。在他看来, 公意政治文化和市民社会的紧张与斗争构成了近代法国民主历程的主要脉络。”
作者把法国从1789年至今的政治模式归为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与调和。本书揭示了法国自由主义与英国自由主义的区别:前者可能由于旧制度中中央集权的高度发达所导致的理性主义政治思想对统一,规则,协调的强调,而后者强调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权利。虽然启蒙思想有很多的面向,但其对法国政治实践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性主义政治上。而革命后对法国政治的反思主要是以公民结社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对雅各宾主义的抵抗。虽然公民结社的合法性逐渐被强调,但雅各宾主义迟迟不能退散。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法国政治理论中有很强的社会学传统。1848年之后的法国政治实践主要是由雅各宾主义借助公民社会来拓展了自己的权力。公民结社并非以个人权利和自由来对抗国家,而是在某种理性的集权主义下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翻译得很清楚! 梳理了1789大革命以来法国共和派的不断摇摆。极端共和派(“雅各宾派”)为了建立一个平等属于每个公民的国家,要求废除所有的社会小团体,用抽象普遍的法统摄所有社会生活。但是他们遭到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社会团体的消失使得个人主义盛行,“社会消失了”;另一方面抽象的法在社会的具体情况中难以实行。最终追求完全“民主”的共和派不得不向“自由”让步,“国家–个人”这两级之间的种种行会组织得以形成发展。
中间体的范畴,翻译我恨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必读书目。全书最值得阅读的是前四章,其后大量篇幅都在讨论行会问题与工会组织,并没有围绕“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这两个核心议题来展开,有些令人遗憾。
这本书其实看完序言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后面全是在举文献例子论(废)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