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龙的发明的封面

中国龙的发明

施爱东

出版时间

2014-05-31

ISBN

9787108041005

评分

★★★★★
书籍介绍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符号,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实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作者正是从这一冲突出发,直面不同时期西方视野中不同的龙形象问题。

本书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来绘制“文化地图”,还在于运用大量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见图片。图片的新异惊奇让人目不暇接,其对国人形象的种种演绎,又让人心生悲愤。

施爱东,1968年生人,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副研究员,著有《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也曾写有《点评金庸》(2001年),屡次重印。长年为《话题》写稿,是1217俱乐部的核心成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帝王将相及其权力崇拜的“龙政治”
一、上古“龙”是一个集合名词
二、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三、龙是祭祀仪式中的执事功曹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中国龙文化的体现,通过从官方深入民俗文化中的实物化与符号化而逐渐成为民众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标志符号,但同时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丑化,龙符号也逐渐被黑化,本书同时介绍了中国龙符号的衍生文化符号——辫子文化和睡狮符号,不过作者所引述的历史观点,翦伯赞、吕振刚乃至黄文山等过于老套,闻一多的《伏羲考》虽然经典,但仍老套,此书此版本真是精装本啊!
写的很好,把龙的形象变迁写的十分清楚
难得买回来就刷完了……可读性强~书做得漂亮,插图值回票价多一星。龙在古代绝非被崇拜的图腾,而是受役使的工具,经过“不断形式化、仪式化”终于成为“被发明”的文化传统,这点论证得比较清楚。似乎有一个问题没有解释:那么汉唐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是龙,而不是其他章纹、祥符?第二、三章主要还是16-19世纪欧洲之中国形象的变迁,搜集了不少有趣的材料。作者似乎也长于以简练且精准的表述概括诸家研究(仅以我原先有所了解的那些而言,是这么觉得的)。
本书大概是《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的通俗版,书末没有参考文献列表,也无也下注形式给出文献来源。外国文献直接使用了中译文而且很多图片只写某刊物某年,缺少具体期号。引文也是如此。“龙图腾”作为“传统发明”可谓一个不很明智的发明。
书中选取的两百多幅稀见的西方从崇华到辱华的漫画是最大亮点,也是读时的最大痛点
古人只是驭龙,并不觉得自己是龙裔,今人只是在找一个他人来替自己相信。 作者费了很大功夫论证中国龙不是图腾,倒不如跳过这一步,直接说龙就是图腾——在图腾理论本就是谬论的意义上。
得到听书 “中国龙”是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产物,西方传教士为了标识出东方的中国发明了“中国龙”这个概念。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龙”几经浮沉,最终成为国家的象征。16-19世纪“帝王龙”向“中国龙”的转换,其实是龙的“阶级属性”向“国家民族属性”的转换 “中国龙”之所以能成为图腾,不仅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孕育,西方传教士的发明,更得益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再发明”。第一次将中国和“沉睡”勾连在一起的人,其实是1899年的梁启超。在那个危亡时代,有许多像梁启超那样的人,试图用符号来凝聚人心,睡狮是这样的符号,中国龙也是这样的符号。而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龙”,并将其他符号的有益成分汇聚于“中国龙”
写的比较简单,有点堆砌的痕迹。配图不错,加一星。
感慨系之
真不知道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态写这本书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感到愤怒、胸闷、发抖、悲慨,近代史早已被定性为屈辱的历史,但当以龙这种具体的视觉符号切入,缓缓展开铺陈的龙屈辱史更令人痛心。作者在后记也说了自己当时大量地掉发,甚至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这样的材料看多了怎么不会这样呢?龙啊龙,正如作者所说,龙是怎样的形象从来不是由它的外在形象和属性外延所决定的,而是出于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目的的人,更根本的,龙与近代国力强弱密切攸关,只有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外国人才能把龙画的平和可亲,我们自己也能真正从艺术文化角度去欣赏这一物种。作者对近代报刊漫画的搜集令我大开眼界,但仍显散乱表层,第一章对传统龙形象的分析也有失偏颇。论睡狮的层累造成一篇相当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