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学江湖的封面

文学江湖

王鼎钧

出版时间

2012-12-31

ISBN

978710804219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 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旋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目录
文学江湖目录
代自序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1
十年灯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回忆录四部曲的最后一本,记录台湾三十年的世事变迁。文人之间的矛盾没什么意思,不过也算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现当代文学史,比如台湾的乡土文学和反共文学。
最近读了三本回忆录,这本是其中也是我读过的回忆录中最好的,写特务三篇及《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尤其精彩,这才是你所不知道的台湾(五十到七十年代)。三联书店还是挺有担当的,虽然免不了删节,但其实删得不干净哈哈,还是得收一本台版。
本以为是谈论文学江湖大事,不料只是自己,以及台湾的,误买了。
四卷读了半年,从少年懵懂,到青年血性,到奇缘过海、再世为人、以文为业,终于画上句号。最喜欢第三本,国共内战时期,事件大开大合,人物多有着落,事情多有定论,虽说是等了十几年自由才写下,但文路清晰。最后一本写得最不自由,最难读,关涉人物有名有姓,与作者关系深厚,落笔难免隐晦委婉,但也写出了十分的诚意,是四卷中最可以反复读的一本。少年每思进,中年谋一退。人生不易,人生有守。
太阳底下没有多少新鲜事,孤岛孤国,文化一脉相承
终于看完了,四部曲最后一本,一是进入疲劳期,二是台湾文化界的人我是一个也不认识,三是满篇的双引号,知道很多不是作者自己添加的,但也实在影响观感
台湾的人和事离我们太远,产生不了多少共鸣
比前三本更内敛,需要多读几次
这本主要是写作者去台湾后的职业生涯和文化生活,比较琐碎,大环境的联系有但不多。虽然没什么兴趣,但四部曲有始有终还是读完了。
文学什么的不感兴趣,他办新闻的历程倒很有意思。至于特务一节,与蒋孝武一节都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