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声之善恶的封面

声之善恶

汪晖

出版时间

2012-12-31

ISBN

978710804315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目录
讲稿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
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鲁迅文学的诞生
读《呐喊·自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B-SIDE胜
在情绪紊乱的春末夏初读这本书像是遭遇什么启示,鲁迅的两篇文本在提醒:这个寂寞的世界上,要找正信,寻回自己,人人做诚意的自我,世界才能变成欢喜的居所。并且,寂寞并非坏事,而恰是自我生长的暗夜。汪老师对鲁迅的研究,真是到了一定境界,通过剖析鲁迅之为新文学最特异风景背后的立意和旨归,重建了一个完整而非矛盾体,或者说以其矛盾而一致的鲁迅,一个始终对能够帮助我们重审旧有的特定世界之怪异荒谬、并以其充满的未知不确定的有待展开和实现的丰富可能性的“异地”处境永远保持开放姿态的反抗绝望者。对多少让我想起山田敬三的“无意识的存在主义”,总之,一个忠诚的永久战斗者。不过书的第二部分讲的多少有点“文学”,有些地方不太好懂,前半部分似乎又缺乏一个最后的总结,没有最后给《破恶声论》做一个评述。
他的研究里和竹内对话的部分极为有趣,得到启示和问题于竹内,而以更绵密的方式行走于文本之间,勾连的更广,也更去政治和环境关注于更为个体的精神的鲁迅,重复与不耐的时候别有洞天。就文本说文本,从对象那里夺来一个词去赋予它内涵重新回归到对象之中,纵使意见有异,还是太厉害。
義解的部分不如伊藤,造疏的部分就當通識課混過算了。只問一句:魯迅與德里達何干?仙台與巴黎何干?
出乎意料的好,比起当年的《反抗绝望》,汪大师对《阿Q正传》、《破恶声论》和《呐喊自序》的解读精彩多了,《反抗》中鲁迅和欧洲思想之间是两撅的,而此书对文本的解读,虽然有汪大师自己一贯的发挥,但还环绕得比较紧,是一家言。
在书本的帮助下读完了破恶声论
很一般,对鲁迅的批判场域没有深入分析。
讲稿形式比他的书面语好理解太多,比原来更能理解一点他的“反现代的现代性”“反抗绝望”这些概念内涵。借着它也顺便了解了一下木山英雄和竹内好(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之说真是富有洞见)。第二篇里的一些互文和联想部分总感觉阐释得有些跳。
心声,内曜,一二士的自我创造与表达激发其他人的自我呈现,相互激荡而不是教诲,人的内在性:“心声一作,天地开矣”,“人各有己”,“群之大觉”。 “被动”处境中的梦,在忘却与为了忘却中挣扎而出、自我呈现。
许多地方对文本做了过多(互文或字面的)引申,而往往既不妥当,又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