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封面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美] 孔飞力

出版时间

2013-10-01

ISBN

9787108045775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目录
译者导言/陈兼、陈之宏
中文版序言/孔飞力
导论
第一章 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
——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了不起的作品。说是从中国脉络出发,三个议题的选择其实还是现代化视角,以英国的经验为主要参照系,兼具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但确实有效地呈现出了那些为人所忽略的基本事实。构筑得够扎实的现代化理论其实胜过某些仅有政治正确的后现代。字里行间显示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满满的自信,有着史学家中少见的社会结构意识,又比社会学家多了历史和资料方面的优势。要说局限,可能是太偏重于国家视角,但对一本100多页的书而言,能在某些议题上深入已经足够了。
感觉看了一遍“美国特殊论”和《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缩编版~我觉得简单点说,孔的意思从宏观上讲,就是说中国”进入“现代”比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要早,其实有点像西方所谓的“比希莫斯”。本书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分辨“state”和“country”~~
翻译略拗口。如何处理中国这个自成一系的文明体与“西方”视角下的现代化与国家建构研究进路,实颇棘手,以此书看来,孔氏似也有颇多内在紧张与不圆润之处。其所提三个基本议程:政治参与(谁)、政治竞争(如何)、政治控制(什么、何时),恰暗合政治学基本问题。引用联邦党人与托克维尔两个美式政治哲思来佐证更显得似乎是包装翻炒过的冲击—回应进路而已。但四篇文章中时时注意中国帝国晚期社会经济进程的特殊性,中国精英对参政议政的以古佐今之论述,帝国晚期到现代国家建构时期精英参与、财政分权和中央—地方关系重整等一系列问题的注意,又显得颇注重中国作为本体的特殊地位,且试图在更广阔的图景和更长时段上,将冲击与回应联结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些基本命题。说到底,是否又回到了白鲁恂的经典论断: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体?
好书:讨论的是现代国家在中国的产生,而非“现代中国”的产生。两者差别很大,前者意味着中国历史特别是政治的连贯性,后者则暗示一个前后割裂的新中国的诞生。书由四篇论文组成,讨论的都是明清以来始终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促进着现代国家的形成。个人认为第三篇最好,通过晚清农村税收危机直到毛时代农业集体化解决这一问题来反哺工业化的论述,极为贴切的阐述了主题。于是读者发现,一些看起来并不“现代”的现象,如中央集权等,反而成为中国的“现代国家”的特征。而最根本的疑问是:以中国为形容词,何谓“现代”?如果这些“根本性议程”是一以贯之的,那么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改,会不会延续这些并不那么“现代”的特色?“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版本,会是怎样的?
隐约感到孔飞力要处理的是一个钱穆提及但又没有解决的问题:胥吏政治中流品的变动问题——换成孔飞力的话来说就是,晚清世界里权力在各种机制中的分配问题。冯桂芬、魏源等人自视为精英士人群体,但颇为吊诡的是,在更高层眼中,他们还是属于被他们批判的胥吏阶层。有多股力量在此间夹缠,地方精英的扩张申诉与中央铁板一块的冲突、选拔体系陈旧造成的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的冲突(这个问题钱穆也注意到了),文人文化地位与政治地位断裂的冲突,等等。我更倾向于认同钱穆的观点,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着化石般的历史,仅仅放在晚晴至土改时期来看,又嫌单薄与难以言尽了一些。孔氏的观点与我八字不合吧。
不是很喜欢,很美国式的议题。
个人认为书中的关键词“根本性”还是译为“宪政”更佳。
富有洞见的小书。前两章通过梳理魏源、冯桂芬的政论著作指出威权政府的思想基础,第二章对比冯桂芬与麦迪逊对公共权利的认识尤为精彩;同时,作者认为20世纪初梁启超所提倡的国民共同体意识其实是由清代庞大的文化精英阶层所共享的文人意识过渡而来(存疑…);第三章谈到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延续性:王朝/政权更替,但基本的财政议程(国家如何不通过地方宗族、乡绅等中间势力直接与农业生产者建立联系,如何固定纳税责任等等)是不变的:作为税收代理人的地方精英被清末文人视为帝国治理体系崩溃的根源,而50年代的合作化的目的之一也是通过国家统购统销来铲除作为税收代理人的中间掮客阶层。
之前读过叫魂 正文实际没多少 现代化演进那章还行
在孔飞力看来,政治控制、竞争、参与这些“根本性议程”的组成部分,自中华帝国卷入全球化之时就已浮现,尽管经过“抛头换面”,但依旧存留在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结构中,而无论是晚清,民国还是共和国,事实上都在努力回应这一问题。 我觉得孔飞力的论述其实解决了一个疑惑,就是中国为什么是现在这样,而不是近代以来很多知识分子也好革命者也好设想的那样。但后者的思考应该也是宝贵的,他们可能从结果上看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历史走向,但也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根本性议程”的纬度。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当然要依据于自身的历史条件,但这个历史条件绝不应该是机械的或者凝固的,而是应该由中国人自己通过学习和吸取不断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