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执拗的低音的封面

执拗的低音

王汎森

出版时间

2013-12-31

ISBN

9787108046185

评分

★★★★★
书籍介绍

王汎森编著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

目录
第一讲 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第二讲 “心力”与“破对待”
第三讲 王国维的“道德团体”论及相关问题
第四讲 “风”——一种被忽略的史学观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风”一讲最感兴趣,其实王老师说的道理一点也不难懂,如果说“势”是吾江所言“历史的行程”,“风”就是那条看不见的路。其他几讲包括附录两则也都不错。因为是系列演讲的形式,考虑到听众需要,本书重启发思路甚于学理深探。
作者文笔真好,用非常简洁精确的文句,来论说很复杂的道理,却异常流畅,让人在阅读时感不到任何滞碍。
我认为“执拗的低音”与福柯“被压抑的知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也即“一系列被剥夺资格的知识”、“处在被认可的知识和科学的层面之下”的知识,这也是王汎森专门辟出一章写刘咸炘的意义所在,刘的“宇宙之网”史学观正是以风之名来重现传统历史书写观念中之“低音”的,所以第一讲与第四讲彼此呼应。晚近中国的表象是中、西”两列火车的对开“,冲突之下却是更为复杂的相遇图景,一批批学人们处理的问题几乎总是如何在新语境中重新编码旧遗产,编码的过程中立场、逻辑、情感却又都在游移不定。第一讲中重新谈到近乎滥俗的“同情之理解”,但语言与例证的生动,令人折服。对“有限性”的承认甚至追求、对人的尊严近乎“老掉牙”地持守,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位历史学家的身上的文人主义气质。
第一讲:消耗性转换、有限理性、事件的逻辑、潜流; 第二讲:心力、以太、冲决网罗;第三讲:德罗伊森、道德团体、论政学疏稿、殷周制度论、国史要义、两列对开的火车(*事实不仅是作为认识对象,而是意义关联体中的域化事实)、历史的意义(背棋谱);第四讲:观风察势(胡适:虽有智者,亦逃不出)、方以智圆以神、事目史体、生民风俗(然班、范而后,史识渐亡,作史者重朝政而忽民俗,详事实而略虚风)、无不有风、时风土风(史以综合为事。横之综合为关系,易之所谓感也;纵之综合为变迁,易之所谓时也)(综合关系,即是史识。观察风势,由此而生)、宇宙如网、道家史观说(史家观变道家御变)、古人不私文辞(古人不以文辞相矜私);附录一:齐名(扶弱主义)、伪文明-四惑论、反国家主义;附录二:二义、选取(卢曼)、关联呼应(蒂利希)
第一讲精彩,后面的不太过瘾。所谓重访执拗的低音,是指从残留的文本中,析出被近代极端化思想压制、以致消失的当时的“低音”(低音指当时隐而不显的暗流,其之所以是暗流,是因为古代分工和名目不如现代细化、明确,或因为其是常识,而被古代文本忽略),尽量减少阐释时的消耗性转化,减少误解。否则“非其世,读其书,不知其意味之深长也”。乍听来也不玄乎,但做起来就难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王汎森把低音比作刘咸炘的“风”。王国维接受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念,让他把做学问与道德信仰两分,他信仰的“道德共同体”成为低音,只能在《殷周制度论》中一见。而《仁学》中,翻译-接受的扭曲是低音,谭嗣同接受翻译文本的不完整信息,在“有限理性”下做推论,而三重扭曲之后的“心力”“破对待”一直影响到20世纪的激进运动和毛
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启迪
几篇演讲组成,很有启发,很有问题意识的研究
从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反思史学研究方法,有细节亦有高度,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值得借鉴。
序言中提到的一个具有反思性的比喻令我印象深刻,在跨国史研究中也常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观察一片林相时,也必须注意大树下面树根的活动。主流与非主流的种种层次常同时叠压在一起,形成竞争状态,这里面还有很复杂、很精微的相互依存关系。主流上升为主流的过程,往往有几个层次的合关系。因为我们习惯只见到主流,没能用主流所能接受的语言来描述其他复杂的存在。我们对长在地上的树很了解,两棵树可以看来毫不相关,可是我们忘了下面的树根可能纠缠在一起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语境错置导致研究盲区,盲区所在即执拗的低音。这个抽象的道理本身并不复杂,反复宣讲可能也只有教学价值,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研究中贯彻。这本书好在作者给出的大量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