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初唐诗的封面

初唐诗

[美] 宇文所安

出版时间

2014-02-28

ISBN

978710804803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为宇文所安的成名作,1977年初版以来便在汉学界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很大,至今仍是一本独树一帜的断代文学史。作者率先将初唐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并开掘了此后唐诗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其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启发良多。

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系统性地处理了从南朝宫廷诗到盛唐诗之间近百年(618年-约713年)的初唐诗歌,它的历史定位,它的经验、规律与轨迹。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沈佺期、宋之问;从宫廷诗的惯例到律诗、古体诗的逐步成熟;从时代氛围、宫廷政治到文化生活对诗歌写作的影响,作者一一细梳了夹处于强大的宫廷诗传统和潮流下的初唐诗人们如何既利用、完善又对立与突破既有的诗歌规范,从而缓慢地向盛唐诗过渡与迈进。

目录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致中国读者
初唐年表
第一部分 宫廷诗及其对立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毕业论文
架构清晰,逻辑非常自洽,客观的赏析,没有传统包袱的外来者评价,汉语语感让人叹服。
指路p198-202对偶句分析,可与闻一多先生的《英译李太白诗》(见《唐诗杂论》)对看。宇文先生搭起语言的骨架,闻先生则丰沛其血肉,纷然成就此美。 上官仪:“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宋之问:“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诗歌语言正变得日益充满思想的和情感的联系,而对偶并置能使人注意到那些内涵丰富的词语的各种联系。”——宇文所安 “诗人也让字和字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闻一多 最终,言语超越了写作者的本意,自发运行如轮转,轮转出一片新的无限的宙宇。
世道变坏是从人们取笑文艺开始的。从幻灭时代走来,文学得到新生却又被贵族抓住作为文化世袭之物。在竞奇争巧的高雅消遣中,三部式逐步成型,一部分诗人开始受不了这种没有感情的规范和凝滞,从复古中吸取营养去反对它。在拉扯中,个人风格开始凸显,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也开始兼容,道路与道开始合二为一。“诗歌语言正变得日益充满思想的和情感的联系,而对偶并置能使人注意到那些内涵丰富的词语的各种联系,无论这种超越的意义是否出于作者本意,结果都无可避免”。终于,经过初唐,文学(诗歌)走出了它的中世纪,而我们也能吗?
成于“隔”也败于“隔”:以对立诗论为纲,三部式、对偶技巧、复杂的意象联系为目,以外部视角结构化读诗,确有创新;而受限于文化底色,毕竟未能达到母语使用者般通透,是海外汉文学的通病。解诗部分颇为僵硬,文学惯例分析仅限于唐代;陈子昂到八世纪初期这两段写得呆板又无聊,不知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问题。再看看《盛唐诗》。
作为分析工具的“三部式”贯穿始终,是耶非耶姑且不论,阐释力如何也颇可怀疑。从创作场域(“宫廷”)看待初唐诗歌,跳出内部概念的纠葛缠绕,并强调初盛唐诗的连续性,在是著出版时应属卓见。部分一笔带过的点有些意思,诸如中古诗歌的讲与写、武则天的体式偏好等等。但对文献留存的影响,似乎估计得过于乐观。诗歌解读中的问题,自毋庸赘论。
宇文所安的文学史书写,实话而言并没有什么出奇超拔之处。
啊怎么评分又变低了?这本书将宫廷诗作为一种“语言”来处理,相当于是一个基准,初唐诗人们在这一个“游戏规则”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美学上的可能性,而初唐以后的诗人不断突破规则,进行语言上的扩充,最终基于宫廷诗的三部式,完成了更伟大的创作。
卖之前标记一下,已经不记得讲啥了,再见!
文学传统和文本分析,因追求精确而显得见仁见智。文学传统、个人禀赋与社会环境。作者也提到,西方学者更关注“递相祖述”,中国学者更关注“知人论世”。文学传统既是激发也是焦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