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风格到画意的封面

从风格到画意

石守谦

出版时间

2015-07-31

ISBN

978710805200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於「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作者就不同研究个案的题材与性质,选择切入视角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艺术史微观的深入与宏观的渊博。本书不仅可提供中国绘画爱好者一窥中国绘画精髓的管径,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一组多元、开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佳著。"

目录
自 序
导 论 从风格到画意
Ⅰ 观念的反省
1-1 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
1-2 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目前看到的对中国美术史的某些角度最为细致深入的反思。
内容还是很不错的,但确实史味太重了,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甚至反复说道的东西,听得耳朵生茧;而且侧重的也大抵是史料相对丰富且作品保留较为完好的元明清时代,感觉有些取巧吧。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中,对近代绘画的关注是他和苏利文的相似之处,但石比起后者显然拥有更多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基础,这是他的优势所在。结合《风格与世变》来看,他对于文征明有着颇为独到的理解,我认为他真的适合朝着这方面继续深入下去。
目前读的很少,仅就行文,感觉,石守谦不如白谦慎暖,但比白……快乐,所以不能帮助地还是更喜欢石——石写了那么多传奇的人,赵孟頫啊倪瓒啊,但写到幽默的沈周时,那欢愉,洋溢呀。
看专家讲笔墨,还是看得云里雾里,还得继续多看真迹。石先生的文字还是理论多了点,不如高居翰通俗。书中插图大半是台北故宫的,算是补课过眼。
重读一过。《溪岸图》一文确为风格分析与画意解读平分秋色的范例之作。然而如何选择和平衡,好好结合两种方法而不致落入抽象论证或自由意志的两极陷阱,在作者笔下仍然显得岌岌可危。尾注的排版方式真是反人道啊!
有些一直没找到入口的问题,有方向了。感谢此书
半年以后重读。观念的反省部分看了很有启发,详细回顾书写本书时中国艺术史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石老师本书实际上是意图反思二战以后中国艺术书研究中以“再现”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他认为如此以“时代风格”所建构的美术史可能会陷入单线的史观之中并忽视某一文化的诸多面向。为此他给出的方案是将作品放入彼时的社会情境之中,书写出动态的文人画史。(完整评论见动态
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历经的内忧外患首先揭开了其近代动乱史的第一页。1911年的革命与国民政府的成立,并没有能终止中国的厄运,随之而来的却是日益严重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动荡,国际势力的侵夺则更加深了恶化的程度。国难当头使得被勉强推入现代的中国 ,一点看不出有任何乐观的前途。此时文化知识界的思想核心,可说完全聚焦在如何抒救国难的论题上。旧有文化传统中如何进德修业、修身养性,追求天人合一人文典范之完成的目标,变得不仅不切实际,甚至显得迁腐不堪。中国画坛自明末以来尊奉了三百年的笔墨观,其内容既以参乎造化为核心,一旦陷入这国难的危机情境之中,便也显得无关紧要,退居边缘地位,丝毫不具时代的吸引力。
pt145。真的,西方学界必须认识石守谦!!!
文化史的方法,学到很多,读了沈周和董源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