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黄泉下的美术的封面

黄泉下的美术

巫鸿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7108052988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对“墓葬”这个题目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二是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 巫 鸿"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系任教, 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Pictorial Art, 1989)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

(展开全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空间性
从椁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现灵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门外汉读了就觉得好看,获得不少看待墓葬艺术的启发,以后逛博物馆或许就不是光走马观花了。虽然如此,仍然觉得古代墓葬是个十分神秘的存在,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
巫鸿老师关于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研究专著,摈弃了器物个案分析串讲的写作方式,从空间性、物质性和时间性这三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墓葬艺术进行整体的宏观分析,考察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社会意蕴。作者的研究,融考古学、艺术史、社会史、文化史于一体,在丰厚的知识积淀中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
问题在于只有绪论部分写得好,这挺恐怖的
启发性非常大的一本书,作者从时间性、空间性与物质性三个维度来写中国古代的墓葬,用以揭示中国人的生死观、丧葬礼仪、孝道和文化伦理,在墓葬的壁画中我们又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艺术,和艺术之外带给外人的隐喻,对于理解传统文化和伦理真的收获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对于墓葬的投入或者说对于死亡仪式的投入远远大于出生时欢喜的投入,所以透过这样一个地点和具体的物质性客体的反映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也是千百年流传和延续到今天的传统。人间、冥界、仙界三个情境的更替和转换,儒释道三教在墓葬里的文化交融真的是非常有意思。
每一页都是知识点,填补了很多认知盲区。金缕玉衣竟然不是衣,太意外了。以后要多学点汉代的历史。
非常有趣地解读中国传统墓葬 不止是墓葬美术 也包括时代特有的信仰样貌喝文化特点 基于三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马王堆汉墓 满城汉墓和宣化辽墓出发 推演出关于空间性 物质性和时间性三个维度不同的发展逻辑 其中关于俑人和空鞍之马的论述特别好玩 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很学术的书,好多地方看的我云里雾里。汉墓在书中被反复提起,联系起看过的马王堆汉墓,的确很有艺术性。分析墓葬艺术时有好多美学?和哲学的视角,这让墓葬变得更立体,从器具到绘画都值得仔细研究。有点奇怪,我眼里的墓葬不再是冰冷阴森的了,它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空间,连通着人间与彼世界,有浩瀚无垠的宇宙,也有贯穿死者一生的器物,传记。肃然起敬。
读完了你送我的书。
可以反复看看
了解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入门读物,胜在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