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移动的桃花源的封面

移动的桃花源

石守谦

出版时间

2015-10-01

ISBN

9787108053121

评分

★★★★★
书籍介绍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固然与欧洲势力试图掌控世界版图有关,但在那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却也确实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

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称之“文化意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移动的桃花源──桃花源意象的形塑与在东亚的传布
第三章 胜景的化身──潇湘八景山水画与东亚的风景观看
第四章 人物的来往──雪舟入明及当时北京、苏州画坛之变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实景山水与山水意象
渐入无招胜有招之境
相比前著《风格与世变》和《从风格到画意》以某种方法论为线索做论文的结集,此书的主题性更为鲜明,整体感也更强。然而相应地,过于维护这样一个主题则易有先立论再找依据的嫌疑,易于空凿或推演过度。个别文章所选取的角度——主要是和雪舟有关的两篇——意义不明,好像是为了淡化汉文化的主体地位而刻意塞入。对于《图绘宝鉴》的条缕分析倒是意外地有意思。
桃花源与画史知识两篇挺有意思的,知识转移应该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可轻易放过~
还是很有趣的 (临近考试才终于看完
山水画就是会有种世外桃源感哎这个title取得好
很喜欢。尤其潇湘之新变,北京与苏州画坛之差异,桃花源在异域的化身,引人开悟。文化意象,更需注重其殊相,由此建立系谱,编织经纬,共相的生命力才能得以显现。
第一本艺术史,有些难啃,没能看完,但是获得了很多新知,顺带获得了非常多选题的灵感。书的名字好,一语中的。
涉及雪舟的两篇论文角度挺有意思,大概是资料有限吧,有点仓促。
前两篇不错,后面几篇不免有滥竽充数的嫌疑。总得来讲囿于主题的限制,似乎并没有过多有效的论述,虽说企图在东亚艺术间建立起更为一体的联系。但从石多少显的生硬的探讨来讲,其间的联系可能并没有那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