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何以中国的封面

何以中国

许宏

出版时间

2016-04-30

ISBN

978710805683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公元前2000 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 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 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 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目录
解题
一陶寺的兴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龙盘、鼍鼓和特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可能就和作者后记说的一样吧,就是博文合集,作为一本正经的考古学研究或探求何以中国这一宏观命题的书,是不太合格了。行文稍显杂乱,逻辑感不强,前后甚至有矛盾的地方。且大命题最忌流水账似的往大写,全面写,宏观写。感觉文章涉及的点和内容就像龙山时代的聚落分布,太散了。有些地方又太冗余了,有些地方又太专业了,有些地方时间线都没能给读者廓清。只是可惜了这个何以中国的命题,真的好喜欢…
考古人是文科生中的理科生,由他们来分析远古历史感觉更靠谱。
晚上和主业经济思想史的X师俩业余分子聊到这本和孙庆伟的《鼏宅禹迹》,前者的田野实证和后者的文献想象同样精彩。想说的是,理性“疑古”是建构合理“信史”的基础,“民族史派”对“三代”系统的执着、对上古文明范围的重识,既是审慎的猜测,也是同情的推论,更是良史的担当和包容的格局,谈不上狂热民族主义吧。
自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比定殷商历史之后,一代代中国考古人都绞尽脑汁寻找更早的夏史甚至三代的物证,其中民族主义思想有之,急功近利者恐怕亦不少,却偏偏缺少理性的判断。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考古学材料与学科手段的局限性,注意过度解释的危险”。
夏啊,你在哪里。
随手翻翻。不完全是博客文章汇编,但也不完全是成系统的东西。好不好读见仁见智,但图片很多读起来很舒服。
既是学术科普书籍,读了两遍都未能捕捉一个全面、连贯的对中原在2000BC时点前后变迁的研究成果逻辑阐述。让人觉得像看了小半部快进节选的纪录片。
在公元前2000的中国,嵩山文化圈内,曾有一群部落,他们善良勇敢相互多厮杀,在厮杀中融合,最终在洛阳盆地形成了二里头文明,既“最早的中国”。从考古学的角度,只要没有出土文献证实,那么再多的后世史学资料仍然无法证实“夏”的存在,也无法说明二里头为商为夏。我们现在只能说,“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以‘国上之国’为核心的‘华夏系统国家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明圈-华夏文明圈”。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为什么二里头文化会向外扩张,其中一个理由可能是洛阳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肥沃的地区,它缺乏某些自然资源,如青铜、盐及石料。洛阳盆地处于周围地区水陆二路的中心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利于文化的输出。 总体来说比较易读,但是知识点有点分散,仔细读是本好书。
这本感觉比大都无城好一点,可能没有那本书那么限定的主题框着,所以整个内容都自由很多。在有考古学的知识背景下看陶寺和二里头的两章会感觉看到了很多新东西,不同的分期观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很多时候应试里背的不一定是一定准确的真相。但是二里头这个感觉更多的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用考古证明的内容没有陶寺多。(嵩山那章和洛阳盆地那几节我地理盲实在是。。。看不懂)
严谨的著作,介于学术与科普之间,字少而信息量大,考古知识反而一时不好消化。而且作者因学科局限,避免过度诠释历史,因而使渴望清晰、迅速了解文明起源之读者难免不够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