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梦想的诗学
[法] 加斯东·巴什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108057143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总序..................................1
导言............................................................................1
第一章 追寻梦想的梦想词的梦想者..................37
第二章 追寻梦想的梦想“阿尼姆斯”与
“阿尼玛”..................................................7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成为风是一种光荣。 成为石头是一种幸福。
成为石头的梦想。人在这样梦想的空间中获得了宇宙的呼吸,变得无边无际。
这本内容好水啊……错讹:p22脚注poétique,p23脚注esprit 221220 好,这系列终于出好书了
以现象学方法切入梦想,所有感官都在诗的梦想中苏醒。“现象学对于诗的形象的要求很简单,这就是强调它们的开源功能,把握它们的独创性存在,并因此而从神奇的心里生产力,即想象的生产力中获益。”“诗的形象以其新颖性开辟了语言的未来。”前三章由词的阴阳性讨论到梦想的“阿尼姆斯”与“阿尼玛”(梦是阳性的,梦想是阴性的),而童年时代的梦想是朝向“阿尼玛”一极的。巴什拉对词的疯狂梦想是:为每个阳性词梦想一个相匹配的、相姻配的阴性词。第四章讨论梦想者的“我思”,夜梦者不能发表他的“我思”,夜梦是没有梦想者的梦。最后一章回到对梦想中一些极端形象的研究,追踪那些扩大了世界的形象,研究我们从对宇宙的梦想中得到的存在的扩展。
“阿尼玛”是代表着阳性的有着实际意义的“梦”,而“阿尼姆斯”是阴性的更倾向于形而上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巴什拉说童年是朝向“阿尼玛”的,童年对于本体代表的是记忆,是“保留在记忆里的钟爱的形象领域”,而记忆“在年华消逝的时候,成为一种复合梦想的起源及材料”,也就是说当本体在视觉或嗅觉的触动下重新回忆到记忆时,记忆也就由“阿尼玛”转而朝向“阿尼姆斯”了,此时主体并不是在单纯的纪实而是在编制,这时“记忆在梦想,梦想在回忆”。就像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细腻如流水的记忆更多的是“为记忆绘制出的插图”。巴什拉还特意区分了“梦”与“梦想”的概念,“梦”的主体是“夜梦者”,梦下的夜梦者是没有“我思”的概念的,因为其不是主体的主动尝试,这也是对现象学的呼应,而“梦想”是主体有足够意识的主观行动。
绮丽的散文诗
精神分析的诗学。方法论上没什么新鲜,,
补标。从现象学出发,对“梦”和“梦想”的区分很有启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辩证关系也阐释得很精彩,但“为赋新词强说梦”的情况,似乎不在巴什拉的考虑之内,而这恰恰是近代以来突出的文化症候。
“我们的童年在重新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前,经历了长久的等待。这种重返大概只在生活下半期当人们走下坡路时才能实现。” 作者对《幽谷百合》结尾感到的不足,或许可以映射我的不足,他“不善于尾随整条叙述路线对一本小说进行梦想”,而我不擅于梦想,阴性词、阳性词的辨析,于我只能联想到侯宝林&郭启儒的《阴阳五行 》。 “正如诗人所说,人“若不再能幻想,他就会思考”。”“对词的梦想者而言”,“不再把句子当作表达思想的工具。现代派的文艺思想继承了象征主义的思想,也就是发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纯文艺的思想。它认为文艺所表现的是它自身的美,而不是外在的东西。”我不读诗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此,面对事物的内在的“迷宫”,个人本身无力做悠悠然状,或说不够悠然从容。“我没有梦想,我在取暖。”
之前囫囵吞枣读的西文版,假期有空找来中译本重读一下,感叹作者优美文笔的同时又有新的收获,发现导师写的好几篇文章都从巴什拉这里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