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追寻“我们”的根源的封面

追寻“我们”的根源

姚大力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108058805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目录
【何谓“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再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
传统中国的族群和国家观念
变化中的国家认同:对中国国家观念史的研究述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虽然文章性质不一,但了解了宋元明易代时的“民族主义”(“伴生性民族主义”);两种王朝的建国模式有启发性。
不少文章之前已经读过,重读又有新的体会。有人会觉得许多论述重复,但这样也更能深入地体会姚老师提出的诸多概念之意涵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此外,文章中的现实关怀也让人动容。
基本上的观点是中国的民族问题要采取文化多元的方式,自治区的方式是有效且必要的。民族主义需要区分三种类型,英国、法国与德俄三种,不能够一概而论。民族早已形成,但是民族认同语民族构建是很依赖民族主义的传播。最为精彩的是几篇书评和最后对民族形成、认同的研究,其余部分的观点经常重复出现,有凑字数的嫌疑,可以简化三分之一以上。整本书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中国学派研究比较温和的回应,没有过多犀利的语言,相关评述也比较中肯。
宏观部分读起来更顺。后面一些文章让我感到自己没有历史学科背景读起来的不顺。
可别名「吐哺集」,书评结集。读来似懂非懂。注外文书为什么不出原书名,又没有附参考文献,照现在半通不通的译名,如何复按?页90注2,胡春惠作“胡群晖”、“李达嘉”作“李大嘉”,还是隔行如隔山呀
本书提出了不少观点,但核心观点基本上就俩,“中国版图是依靠外儒内法中央集权模式+内亚帝国治理模式构成”、“主张文化多元主义,体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民族自治”。有的视角的确能够激发人的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譬如蒙古帝国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的统治史),但多数内容都由于浅尝辄止缺乏分析导致说服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元朝部分)。还有文章遴选上的问题,重复率着实有点太高了,以及完全不能理解收录围绕“新清史”咬文嚼字吵架的几篇意义何在。。
炒剩饭,车轱辘话的出书风格,真是学术之耻啊
帝国更替,中国永存。
虽然选文稍有重复,不过姚大力老师写文章真的是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对新清史的辩护以及对中国的重新解释 ,分析民族的形成与民族主义的形成 。美中不足是相同的段落太多了,感觉不少是应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