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天朝的崩溃的封面

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108058966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作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 ,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向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谬误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目录
自序
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一 琦善其人
二 琦善卖国罪名之否定
三 琦善卖国说形成的原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浑身是病的天朝不可避免的倒下了。我们从中能学到些什么呢?如果真能够深刻反省,怀揣复仇的欲望,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或许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是对所遭受苦难最好的补偿。
厉害的是,论述部分的内容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感觉不到作者的政治立场
史料非常扎实,于书中大量批注,可见用功之深;史识超绝高迈,论理鞭辟入里,反思深入,绝非泛泛而谈;语言流畅雅驯,既有辛辣讽刺,更有深沉之感怀;品评人物公允,摆脱了庸俗的史观。单纯的忠奸之论,无非是为皇上、为体制、为思想文过饰非的替罪羊,作者以详实史料证明了彼时天朝从上到下面对西方国家的懵懂无知,颛顼无能,毫无办法,更无改弦易辙、奋发振起之变革,进而论证了中国近代之受凌辱并非一人之过实为整个国家之病。今日读来,仍然要出一身冷汗,不把闭关锁国、天朝上国的念头从国人灵魂中拔去,相似的事件仍然会重新上演。
翻看了一下短评,可能像我这样给负面评价的并不多,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作者下了大量的功夫是毋庸置疑的,如作为鸦片战争的介绍书很全面,但作为“研究”,缺少了对史实深层次的提炼和挖掘,更多的是在根据史料简单说明而已。作者的春秋笔法也难以掩盖,似是观点先行,拼凑证据佐证,而不是顺理成章顺水推舟的演算。
我们总是习惯以道德、情感和品质的角度给历史人物戴上忠奸善恶的面具,也经常认为若不是奸臣作祟、小人懦弱,历史必将改写。但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注定只有惨败的结局,恰如半世纪后的甲午战争,总有人在讨论北洋舰队如果怎样部署、慈禧如不挪占军费就会如何如何,而真相只会是当一个迟迟不愿将整个身躯迈入现代化的中古帝国遭遇碰撞大步革新的全新国家,必当有全面或大范围的失败。小时候习惯听到“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在看清楚一些原来还是马克思。
道德论之深入人心,从现在网络各论战亦可见一斑。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来讲,茅老师下足了功夫,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道路之难,对于革故颇有见地,但对于鼎新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与唐德刚大师相比略逊一筹
清朝政府在不得已承受了失败以后竟然毫不吸取教训,不思进取,一味地守着“天朝上国”的思想,对于别国的侵略和侵犯本国主权的行为,只是不断地妥协以求暂时的安稳,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做人还是不能太过于狂妄自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呐!
史料详实,分析透彻,以当时形势解说当时人物,洗去了政治色彩的涂饰。考虑到成书于20多年前,更为可贵。
天朝上国的矇昧与自负终将被近代历史进程无情抛弃。尽管抵抗也无法改变挨打的结局,但整个战争过程充满了欺骗、愚蠢、自保,还是让人无力叹息。向作者致敬,严谨、认真、真诚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