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的封面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吴飞

出版时间

2017-03-31

ISBN

9787108059512

评分

★★★★★
书籍介绍

《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光荣的“霸欲”,罗马帝国和地球上的任何世俗世界都无足轻重,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上之城”终将毁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即人类精神和心灵秩序的进步,永久和平和终极神义将在末日后的上帝之城得到实现。而基督教则是实行这种进步和获得拯救的媒介。

本书将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之间,也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与文明)与中世纪神学之间的过度环节,从四个层面——“心灵秩序”(本体论)、“原罪”(人性论)、“历史”(世界历史观)、“末日”(价值论)——对这部冗繁的巨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并对奥古斯丁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及他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和后人对他的挑战和批判,也做了简要的陈述和分析。

目录
导言:奥古斯丁与罗马
第一部分 心灵秩序:至善下的二元分裂
第一章 世界的开端:历史作为心灵秩序
第二章 善恶的开端:天使的创造与分裂
第三章 人性的开端:没有历史的乐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由于不是基督教徒,没看过《圣经》也没系统研究过西方古早时期的哲学史,因此看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还是修炼一段时间后重新再看吧。
太长,太长了,漫长的两周。细致有创见,可以是一本经典的解读《上帝之城》的作品。读者并不一定会被这种细致吸引,反而给人的阅读造成了太多无聊的情况,这本书只适合对奥古斯丁或者《上帝之城》提前有所领悟和困惑的人。题外话:总感觉吴飞老师被奥古斯丁有意无意的感染了,虽然奥古斯丁的作品其基督教意识浓厚以至于让不信教者往往感觉“齁的慌”,太腻太甜了,但是这种真挚的感情,让我理解了一个对俗世彻底绝望的人在看见唯一一丝光芒时的痛苦与兴奋——是有多么绝望的态度,才会义无反顾地匍匐与亲吻上帝的脚尖。补充了不少知识细节,这本书的政治哲学部分和刚刚读过的《国王的两个身体》对照,尤其有趣。对我来说阅读目的大概就是为了对奥古斯丁思想有个大概的朦胧感觉,这就够了。
很细致,准备作为参考资料。这里就说两个缺点吧:第一,在引言里强调的对罗马衰亡的反应,并未明显体现;第二,作者似乎由于自己的信仰立场而指奥古斯丁为森然戾气,实际上预设了这个世界不是森然戾气的,或者说的干脆些,吴飞先生并不信仰彼岸,自然易于有此感觉,而忽略了奥古斯丁是基督徒而非学院哲学家
以历史哲学为线索,几乎涉及了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全部问题(三一论除外)。不能说本作在任一问题上提出了某种典范,但吴飞的工作一定是最细致、最贯通的,且颇有创见地“圆上了”奥古斯丁本人没有留心甚或无力解决的矛盾。这一版次的“读过人数”和“评分”比初版低许多,其中打低分的原因多是“冗长、啰嗦”。冗长不假,但《上帝之城》更为繁杂,本作的定位是读者进入或走出《上帝之城》的向导;至于啰嗦,我以为全书并无赘余和节外生枝的讨论。
这是对《上帝之城》系统的解读,尤其是第10到22卷的部分,奥古斯丁思想中的冲突与张力淋漓尽致地披露出来。《上帝之城》为罗马历史在人心中画上了句号,奥古斯丁深邃的思想却穿透历史直抵现代哲学。
过于详尽的读书笔记
深入浅出,走进奥古斯丁的捷径。
罗马帝国倾覆,坚持结合字义解经法与寓意解经法的奥古斯丁极力构建基督教历史哲学。面对古典思想和摩尼教的双重压力,奥预设了线性历史、一元上帝、善恶救罚等终极结论,在距离绝对的思想框架下转化、激发、推迟了许多悖论。他的思想框架具有内生动力、层级弹性、固有顽疾,框住了心灵的疆域、历史的秩序。城墙内的自我重叠带来孤独的社会性,现代思想的可能面向随之而来,现实政治让位于世界历史,成为了安放霸欲的世俗场所,思想被撕扯为政治自由与心灵自由,留待后人修补、调和。历史循环论的幽灵去了又来,终极二元论的阴影常伴左右,在神义论下生活的心灵世界具有同样的秩序与孤寂。奥在其思想收缩间容纳了西方文明的许多线索,彰显了自己居于古典与现代间的中心位置,现代西方的政治观、历史观、社会观受奥思想的质料、语境与位置影响颇微深精妙。
好吧,被五马分尸的人,甚至剁碎的人,身体也照样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