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傅斯年的封面

傅斯年

王汎森

出版时间

2017-05-31

ISBN

9787108059567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看傅斯年的人生道路,更是借由傅斯年一窥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以求将傅斯年的个案带到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两个更广泛的主题上来,即五四青年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国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增订本新增附录一篇,讨论19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论争。

目录
中译本序
鸣谢
缩略语
导论1895年后的思潮与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地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四平八稳的博论,它的预想读者应该是英文世界的人。明显是想追步余英时写《朱熹的历史世界》的方法论,但无甚出彩。且附录之文与《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所收论文多重复。其实傅大炮本身就是个简单的人,完全西化后又归诸传统道德体系,假如再多活20年,也可能会走新儒家的路子,在台的王世杰、罗家伦等也有这样的倾向。当然,以前那批知识分子,无论身处哪里,基本逃不出此之定律
本书很好体现了王汎森学问家的特色,还不像后期作品那样炫技式地跨学科杂耍。他把傅斯年放在“后传统”、“后科举”、“后古史辨”的时代下来讨论。通过傅斯年看这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那一代知识分子常常陷入所谓的“两难”中,这种“两难”的主要来源是由于傅斯年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传统秩序全面崩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旧的规范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但新的规范和伦理尚未建立。这样的时代既是解放的时代也是无所适从的时代,各种论述在争夺话语场,企图成为领导性论述并获取群聚效应,从而建立新秩序。那么,为何胡、傅等人会使实证色彩的历史考证派成为文化界的一时主流?一方面是与西方的科学精神接榫,另一面也是受清学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后传统时代,人们心中急切地想掌握客观而确定之物,拒绝韦伯般充满问题和紧张的体系。
山东聊城之光!!
各个部分处理都游刃有余,清晰,流畅,优美,思考近代史的脉络很有余氏特色。有点牵扯到最近思考,西方似乎也极少进入并真正理解东方的思维世界。也许,多元、自由、平等的践行与个体的经历、智识和所受教育有更大关系。
作为一部精彩的博士论文,该书功力非凡之处既在正文之叙事和阐释,又在注释之多元和细致,以傅斯年搜集史料之方法研究傅斯年。该书折射出作者受余英时思想史研究的特色,也隐藏了作者今后一些作品的影子。虽读书不多,但我感觉到研究清代以来思想史观念史的一些学者喜好以某位学者研究一段时期,以近代为例,如史华慈和黄克武对严复、列文森和张灏对梁启超、柯文对王韬、王汎森对傅斯年和章太炎、格里德和罗志田对胡适,罗志田弟子对郭嵩焘等。问题意识常是这样一种表述:某某某与近代中国的什么什么。这种写作模式是把个体生命放入时代脉络中考察,由一个人串联起一群人的思想成长和活动轨迹,也反映一个时代的塑造和变化,固然引人入胜,但问题是,这种表述逻辑必然强调个体在某些历史变化中的关键角色,如何拿捏他与同侪相比的真正作用,确属不易。
(疫情中小区封闭,读完)傅斯年的经历和思想恐怕现在看起来依然很有意味:他年少时是个激进的青年领袖,连毛对他都很仰慕,可惜风头一时的傅没空见毛。后来欧洲游学一番,对学问理解渐深,就不再乐意掺和革命的事了,致力于学术改变中国。现在很多学科前辈都源于那个时候的史语所……时局动荡,要看清楚前路在何方,他是一个好例子」
不说别的,首先文笔很不流畅,读了短短几十页发现过多的语法错误,例如指代不明等。毫无兴趣。对即将到来的pre只能抓耳挠腮。
很难想象这样的书我竟然会看得很起劲。傅斯年是五四青年的典型代表,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对于他的学术历程和成就兴趣不大,但对于他做种种选择的逻辑与心境却甚是关注。对比一下五四青年境遇的异同,对于后来也总是有启发的。最后还是想说,路线差异的背后归根结底是自由与平等的悖论。
才知道还有过一个 伪北大。
余英时的两个学生,罗志田搞的是胡适,王汎森研究的傅斯年,两个人都很擅长对思想史的论述。傅斯年的霸才与天才,对他个人的学术与领导群体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强调关系的环境里,这样的领导者善于经营自己的人际网络,对组织必然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