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蒙古国纪行的封面

蒙古国纪行

罗丰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108059611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而《蒙古国纪行》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蒙古的深处,感受那里的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重、文化之独特。
作者简介
罗丰,1962年出生,是我国著名考古研究员和所长。1978年,他考入宁夏固原师专中文系,并曾供职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罗丰专注于北朝至隋唐历史考古、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考古研究,著有《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等著作,曾获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奖。
推荐理由
《蒙古国纪行》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旅行日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在蒙古国的考察经历,描绘了蒙古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书中不仅展示了蒙古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还深入探讨了蒙古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蒙古的独特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蒙古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热爱旅行,希望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的旅行爱好者
对考古学、民族学有一定兴趣的读者
以及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入探索欲望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自序
□ 7月11日
一、到蒙古去
二、飞机上
三、成吉思汗机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书做得很好,装帧印刷排版,完美。内容也轻松,愉悦。科考笔记写成这样,可读性很强了。
很好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虽然有些地方不免细碎了些,但这细碎却自有一份真实在。
罗丰老师的这本蒙古国考察游记,由于跟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几乎同时出版,两人又是同学考古历史的好友,自然会被拿来做对比。就文笔、视野和对所在地了解的深入程度等方面而言,罗丰这本书都不如罗新的那本书。然而本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途中考古笔记的专业与细致,以及对于蒙古国一些细节观察的敏锐。如果能把那些纯粹个人化的旅途生活流水账记录去除掉,仅仅保留考察笔记与感悟的话,那么全书的可读性和紧凑感会更强。整体而言,仍然值得推荐。
太过于流水账,每天行程的日记整理整理就出版了。飞乌兰巴托时飞机上的烧饼夹肉也得吐槽一下。可能不懂欣赏,对外蒙古不了解的可以读读,但是此书明显不够专业。
和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对看,有很多微妙处。考古学家的重点和能力与文献史家终究是有别的。现场对于数字、图像的重视,文献与考古家的直觉明显不同。作为小开本,车途、床头都是好读物。文字略严肃了些,不过倒也合罗丰老师的形象(虽然平日里他的段子倒是也没少讲)。跨页图,是大败笔。绝对的大败笔。
看得很快,一是对外蒙考古内容兴趣不大,遇见均匆匆翻过,主要关注里面对于外蒙现代生活及相关历史渊源的描写;二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太多,无论是行程还是行文都过于走马观花;三是出于各种可能的原因,文本中存在着不少偏见乃至错误。但描写蒙古国现状(虽然是零六年)而非历史的书籍本来就少,书中还是有不少让我感兴趣阅读的细节。
有点意思,其实我们对这个邻国了解真不多
读完鸟居龙藏的《蒙古旅行》再读这本,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中国学者”的蒙古行纪,完全是夕阳红旅行团的水平,不要浪费时间了。
流水账
我觉得还挺不错的,大概是因为对考古和蒙古都有兴趣,所以并不觉得枯燥。作者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也觉得蛮真实,虽然不算是蒙古考古的专家,但记录观察都蛮认真的了。之前对于同一片草原上曾有回鹘人后来才有蒙古人没有很直观的认识,现在这种意识加深了。同时也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之无常,现在这片草原属于蒙古人,将来有会属于谁呢,来来往往,都以为是草原的主人,其实也都不过是过客罢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