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蒙古国纪行的封面

蒙古国纪行

罗丰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108059611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 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

——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

——罗 新

目录
自序
□ 7月11日
一、到蒙古去
二、飞机上
三、成吉思汗机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书做得很好,装帧印刷排版,完美。内容也轻松,愉悦。科考笔记写成这样,可读性很强了。
很好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虽然有些地方不免细碎了些,但这细碎却自有一份真实在。
罗丰老师的这本蒙古国考察游记,由于跟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几乎同时出版,两人又是同学考古历史的好友,自然会被拿来做对比。就文笔、视野和对所在地了解的深入程度等方面而言,罗丰这本书都不如罗新的那本书。然而本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途中考古笔记的专业与细致,以及对于蒙古国一些细节观察的敏锐。如果能把那些纯粹个人化的旅途生活流水账记录去除掉,仅仅保留考察笔记与感悟的话,那么全书的可读性和紧凑感会更强。整体而言,仍然值得推荐。
太过于流水账,每天行程的日记整理整理就出版了。飞乌兰巴托时飞机上的烧饼夹肉也得吐槽一下。可能不懂欣赏,对外蒙古不了解的可以读读,但是此书明显不够专业。
和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对看,有很多微妙处。考古学家的重点和能力与文献史家终究是有别的。现场对于数字、图像的重视,文献与考古家的直觉明显不同。作为小开本,车途、床头都是好读物。文字略严肃了些,不过倒也合罗丰老师的形象(虽然平日里他的段子倒是也没少讲)。跨页图,是大败笔。绝对的大败笔。
看得很快,一是对外蒙考古内容兴趣不大,遇见均匆匆翻过,主要关注里面对于外蒙现代生活及相关历史渊源的描写;二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太多,无论是行程还是行文都过于走马观花;三是出于各种可能的原因,文本中存在着不少偏见乃至错误。但描写蒙古国现状(虽然是零六年)而非历史的书籍本来就少,书中还是有不少让我感兴趣阅读的细节。
有点意思,其实我们对这个邻国了解真不多
读完鸟居龙藏的《蒙古旅行》再读这本,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中国学者”的蒙古行纪,完全是夕阳红旅行团的水平,不要浪费时间了。
流水账
我觉得还挺不错的,大概是因为对考古和蒙古都有兴趣,所以并不觉得枯燥。作者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也觉得蛮真实,虽然不算是蒙古考古的专家,但记录观察都蛮认真的了。之前对于同一片草原上曾有回鹘人后来才有蒙古人没有很直观的认识,现在这种意识加深了。同时也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之无常,现在这片草原属于蒙古人,将来有会属于谁呢,来来往往,都以为是草原的主人,其实也都不过是过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