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封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

出版时间

2017-11-01

ISBN

9787108060136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韵律和乐感。新版增加精选《浮想录》摘编,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和探知作者建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脉络,以及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目录
序 冯契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近代史確實應該看陳先生這一本。妙論迭出,想想這本書寫於上個世紀思想剛剛放開的時代,陳先生對歷史的脈絡有着清醒的認識,並沒有寫成一部意識形態很重的教材,確實需要勇氣和膽識。對材料的分析很到位,沒有引用成資料麻袋,而有自己的獨到體認,當初讀下來還是很有感觸的。抽空當再讀一遍。
大家好像对这本书推崇备至,我买了很久没看,今日终于读完,对历史方面不甚了解,虽然从这本里面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感觉中规中矩,无甚惊艳啊,可能是“书中所阐发的诸多理念及观点成了今天人们认知中国近代史的常识”的缘故?
重点是五四运动前的近代史。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
之前和一个硕士的老师说自己终于到了可以读这本书的年纪,假设唯物辩证史观是可以被接受的。作者在当时不能完全脱开旧有历史教材写法径直写成社会史,但细部上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推演,对于近代中国大的更替变动用正反分析手法山重水复又一轮。多读几遍才有体会是近来很多前辈对这书的总体评价。唯独可惜他的语言在十年浩劫之后已经被固定成了那样僵化的叙述模式,也是这一点让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误以为高中教材。
靠历史唯物主义搭起了一个宏大的架构,但这本书真正让人欣赏的却只是它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比如天地会、白莲教长时间没有做到的事,为什么一个拜上帝会在短期内就能做到?再比如像叶名琛这样的朝廷大员在外交中的心态和表现,都有着切实而有见地的分析。茅海建曾师从陈旭麓,在这一点上可谓尽得其所长。总的来说,一部写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史学著作,能够从“腐朽的封建营垒”中打捞出不少人和事,叙说其“进步”的意义,实属不易。但在另一方面,民族情感、道德评价和阶级分析法,如幽灵般不时地从某些章节中冒出来,限制了这本书的高度。(三星半)
高中生必读,唯物史观的优秀作品,比高中教科书写的好多了,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点意识形态气味,不过还好吧
非常艰难地读完了,因为自己的历史储备很少,因此读这本书会显得比较困难,作者大都是在读者了解部分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而对历史事件本身没有作过多的阐述。这无疑是本好书,分析得很深刻,文笔也很优美,正如我们史纲老师推荐的那样。之后可能还会花时间再读一遍,很可惜自己对历史了解得不多,但也是有收获的。
我曾与人言,我只是看起来读书比较多,这并非谦逊之语,而是不争的事实。这本书可以说是近代史的必读书目,我一个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却一直到大三才将此书拜读完,说来其实是非常惭愧的。不久之前在听华中师范大学的近代史课程时,获悉了学界对于近代史的分期法,总结下来有“一二三四”之说,而陈旭麓的“新陈代谢”之说则独成一派。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近代史的三分法,长期战记着统治地位,而陈先生的新陈代谢可以说是开启了新的视角,新的分析方法,能够得出新的结论,新的内容。陈先生长达十多年的观察与分析是细腻的,也是独到的,更是值得学习的。如果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社会的新陈代谢史,那么历史学观点同样也需要新陈代谢,我个人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经久不衰,广受好评,值得阅读的最直观的一点。 感谢历史学前辈们的辛勤耕耘,让我受益匪浅。
借同学的,在历史课上翻了下
我觉得与其说读起来有像历史教科书的即视感,不如说是教科书中的许多观点来自于那个年代的史学界。我个人来说真的太喜欢这种论点清晰总结到位条理分明的行文模式了。非常适合做笔记,不过作为全职宝妈的我没时间只能在看书的时候涂涂画画。内容上极其丰富,不仅只是上层社会,还囊括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五四新文化的那一章对我来说冲击最大。论述的许多内容让我联想到现代日常生活里的人生百态。多少年了还有很多人把裹脚布自愿戴在头上,把夫纲父纲奉为经典。正文后的浮想录摘编也是闪光不断。是有机会还会重读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