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诗与它的山河的封面

诗与它的山河

萧驰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108060396

评分

★★★★★

标签

旅行

书籍介绍

最早认识自然山水之审美价值并持续进行书写,是中国文学令人瞩目的一项成就。关于自然风景的许多话语和观念都率先在诗中出现,而后方衍至绘画,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表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花费七年时间,以十次实地考察为基础,写作了这部新著。作者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理论进路,结合案头研究与户外考察,对自谢灵运被贬永嘉的永初三年迄至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这424年间的诗歌文本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内容涵摄了此期间最重要的十五位书写自然山水的诗人:谢灵运、鲍照、谢朓、江淹、何逊、阴铿、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结、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每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以对中古诗歌审美话语的考掘,本书亦为探讨早期山水画和园林中的景观观念形成提供了线索。作者更向世人发起呼吁——中华山河不仅为古人吟咏的对象,亦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广阔语境,一旦被横加破坏便再难复现。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大谢“山水”探秘
第二章 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
第三章 南朝诗的空间内化
第四章 问津“桃源”与栖居“桃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老师历经七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采取实地考察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还原中国中古时期山水诗作品里描述的场景与意境,指出这些山河美景,乃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实基础。各种文献当中的旧貌,跟作者实地考察得来的新颜,得以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慨叹这些美丽山水的古今之变。作者的实地探索精神让人敬佩,而这些经典山水诗作品里描述的景象在当代中国的异变与凋零,更是让人读完之后,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之心。
古典诗歌艺术地理学,我知识太浅薄,不敢评论,只是不太喜欢本书的行文方式,太过于论文化。
宝藏地图。
觉得这部书意义非凡,会留在文学史上,忍不住注册留言。作者视野跨古今中西,兼备思想,考据,真情,平湖中见惊雷,应是毕生心血之作。若联系萧驰老师生平更感其力量:襁褓时被母亲抛弃,父亲萧乾带着他四婚,青少年历经文革抄家,父亲自杀未遂,四十岁北美读博后任教新加坡。多年低调在台湾,北美出书,七十岁选择大陆汉语简体首发。千秋家国,这可能是他怀泪不语的答案。
在当代研究古典文学,确实要有点刻舟求剑的精神,否则从文献到文献,或以西学理论阐释古典,意思其实都不太大,很难有多少新意。这种实实在在的田野调研方式不啻为一种有效手段。全书精彩地方比比皆是,论谢灵运、韦应物、韩愈等颇多新意,唯一遗憾是全书由分篇论文缀成,连贯性较差,行文枝蔓过甚,语言欠精炼,全书可删减约1/4文字。
乏味程度堪比论文。
山水诗是一种话语运作,这一运作需要经过诗人的知觉和想象,知觉是艺术家以风格拥有世界的时刻
萧先生有自己一以贯之的理路,虽然是多年间写就的文章结集,但确能自成体系。在运用西方理论时,也审慎而节制,大部分篇章所选的理论工具都挺适合的,尤其是柳宗元韩愈等章节,大概西方理论更适用于有“近代性”的诗人。小谢、韦应物等章节则展现出敏锐的批评直觉。
草率翻过讲杜甫的一块……maybe明天再回头看看导言吧……
7月30日标记想读,9月14日作者萧驰先生驾鹤西去。。。似乎很多书在作者去世之际都会引起一阵阅读热潮,如果不是先生去世,我恐怕也不会去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同样是写抒情传统,此书比高友工先生的论述更加明晰、细致;同样是古代诗歌的现地研究,萧先生比简(锦松)先生走得更远,但离文学更近。此外,该书还大量利用康德、福柯、海德格尔、梅洛-庞蒂、马丁·布伯、巴什拉、荣格等哲学家的理论,但用得贴切,不觉生硬,亦属难得。全书600多页,可谓皇皇巨著,但每篇皆有亮点,读来皆有新知,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短期内恐难有超越者。诚如某豆友所言:“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