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马衡日记:1948-1955的封面

马衡日记:1948-1955

马衡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710806046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稿自1948年12月13日起到1955年3月24日止,以日记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历史大变革中,故宫内外所经历的各种事情,作者的见闻与思想都真实地反映在其中;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北京旧城改造与古建筑保护之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当时文化界、教育界、考古界和位于北京中心的故宫的影响;还记录了马衡与许多政府要人,文化界、考古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傅作义、何思源、陈叔通、马叙伦、郭沫若、张元济、郑振铎、徐悲鸿、陈梦家、启功等人的交往,今天读来,好像作者在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书思想深刻,感情细腻,内容丰富,极具历史厚重感,对治史者应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一部珍贵的文史资料。此书为首次出版,有填补此段文博历史的空白之效。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人。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汉石经集存》等。

马思猛:马衡先生的长孙,由马衡一手抚育成人,故尽悉马衡一生中所涉的人与事。著有《金石梦故宫情:我中心的爷爷马衡》《攒起历史的碎片》等。

目录
序一 金石情 故宫梦 单霁翔
序二 关于马衡及其日记 马思猛
一九四八年(民国卅七年)................................................... 1
一九四九年(民国卅八年)................................................. 19
一九五〇年 ............................................................................... 18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历史就是一个个的人,甚至是一场场病。随手翻看到马衡写:又写自我鉴定,一份不够,还要写两份,虐政。这两个字真有意味……
因为要找一个历史人物,在数据库里查到曾在这本书上出现过,所以找来看。希望能在作者书中提及此人物的卒年。可惜只出现了一次。但是从此人出现后的时间段,基本快速浏览了一遍。再次感慨如同马衡这样的人物(包括书中提及的其他人物),以后不太可能会有了。在我的理解里,研究文物,必须对中国古典知识样样精通。而这种精通,必须从小时候的四书五经开始。现代人做不到了。
前两百页读得较为仔细,后面则是为了寻找石经相关材料而检索式翻阅,本来以为这只是马衡先生日记的一部分,但读了马衡先生哲孙马思猛的前言才知道原来在1948年前马先生并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此书所收已经是其日记的全部了。马思猛先生从小随马衡先生一起生活,近年来又整理了马衡先生相关文献若干,此书中对于与马衡先生交往的人物,思猛先生往往以脚注形式介绍人物生平,对日记中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事件部分也在脚注中进行了补充,使读者阅读起来方便许多。并附录有马衡先生相关若干文物照片,亦为此书增色不少。 过去只知道马衡先生是金石学大家,但从日记来看,其实马先生对古书画也颇有研究。其中颇多与书画相关内容,尤其是关于《中秋帖》、《伯远帖》入藏故宫前后,马先生在日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看完五味杂陈,本来是想找找相关的史料,但是越看到最后,就越觉得偏离原来的想法。马衡经历的事件很多,其中比如北京城的规划建设,说梁思成林徽因失态,反更体现出梁林的赤子之心。另外就是即使马衡,也有很多身不由己,比如太庙居然被当做人民文化宫,比如其他单位想用故宫做办公地点就直接用了,比如大高玄殿,直到前几年才归还给故宫。但是不曾见到相关的争取行为,可能和梁林一样,有些事争取了也没啥用吧。金石学的学习,对石经的关注是必须的,但是对碑刻不仅包括石经,可能与马衡的学习经历相关,因而是有重点选择后的结果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病中上厕所,说马桶太脏,蹲坑腿又没劲,才知道他家原来一直是马桶,真是阶级无处不在。然而协和医院那个条件,居然还是木质的马桶座圈,可能那时候都是木头材质吧,还不如现在的普通人家。
资料宝贵。尤其文整会的部分。整理质量也不错,字误寥寥。但很多图片质量不足,费解,不知道印刷时发生了什么。1937年的艺术史会合影人名标注既不全又错得离谱。没想到马叔老和侯堮这么熟,看来是清华国学院以来交谊就没断。为杨烈梁超婚礼征婚有点穿越感,现在估计都不会写“桃夭”两字的祝词了吧。53年实习是天大测绘实习之始,马叔老正是主事者与卢绳先生接洽,有趣的渊源。
虽说「人为刀俎我鱼肉,近百年来久不平」,然往岁延蒋,今朝迎毛,未免轻于去就,「上进」太速。至于在「反贪污运动」后的日记中抹去王世襄等人之名,以示划清界限,疑是马去世后其家人在上交日记材料前所为
#读完此书2022## 第25本 作者日记中忠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从认同陈垣致胡适书到自己与故宫同仁被送至公安干校开展三反运动,离开内心割舍不下的故宫,作者虽也发出“虐政也”的感叹,但依然尽职工作直至生命尽头。从某种程度而言,作者的逝去能避免今后不断的运动,亦未尝不是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