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封面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王德威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10806096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王德威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

ISBN:9787108060969

定价:54.00元

本书是王德威应北京大学邀请到中文系短期授课的课程讲稿编写而成,课程共八次。其中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 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图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较有体系的回答。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〇与八〇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 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当代小说二十家》《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以及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Shen Congwen, Fi...

(展开全部)

目录
前言
序论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1.“有情”的历史
2.“抒情”与“史诗”的辩证:比较文学的观点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不懂呀读不懂
王老师讲课真的好生动!这样的文学课堂怎能不爱呢。 另外,王老师对海子的判断(在崇高与唯美之间)也深得我心。
许子东老师对王德威老师做研究的方法概括的挺准确的我觉得,他说王德威老师能把许多不相干的材料汇聚到一块,乍一看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把这些材料串联成一个相当有意义的主题。 这本书里的六堂课即使如此。沈从文、瞿秋白、陈映真、江文也、胡兰成、白先勇、海子、闻捷、顾城等等这些人,乍一看并无太大关联,但王德威老师就是能从这里面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抒情传统的一条脉络。沈从文的浪漫是悲观的甚至自虐的,他预见了文明的衰落也预见了自己悲哀的结局,却愿意只身陪葬。瞿秋白到陈映真反映的是一种红色抒情,这种红色抒情拿掉了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到了人心中真正的革命浪漫。江文也和胡兰成所代表的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复兴的浪漫,白先勇等人代表的是一种乡愁式的浪漫,至于海子等人,则代表了诗人如何在中国死亡。
王德威的问题意识胜过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像老师所说,可能由于王德威自己是gay的缘故,他想从抒情的角度给那些被文学史边缘的作家重新捡起来。虽然他力图找寻除过启蒙和革命之外的第三条抒情的道路,但他论述中又时时同启蒙与革命作对照。喜欢他论述的沈从文,陈映真和江文也。十分独特的部分是他用罗兰巴特的“刺点”来论述沈从文的三次启悟(是启悟而不是启蒙)关于红色抒情,陈映真的那句“担心社会主义变成文学”也值得我们深思。
有点难。看了序论、导论、沈从文的三次启悟、想象中国的方法。
把“抒情传统”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并将之作为阐释的出发点进行文学史的重构与文学批评的实践,王德威卓然有新意,确实给人启发!但他的问题也很明显,“抒情”这个概念太大了,文学哪能不抒情呢?这样一看,概念的效能与解释力都大打折扣~不过,还是得说,真好读啊~~
“但是回到20世纪的历史境况,我们要问:在我们这个时代对抒情主义的考察中,是不是前述有关抒情的理论毕竟搁置了作为历史命题的‘现代’。我们是不是毕竟是想要超越历史的断层,回溯到一个纯粹审美的抒情境界,而这个境界,不客气地说,在传统里已经是一个托喻,一个抒情的想象。”
自杀 诗体 尸体 在权力缝隙找寻个人主体最后一个方寸 最高潮或反高潮 死亡本身的情境非常悲惨龌龊 但或被后世崇高化或美化 福柯 权力的表征 沈 我说出来时你们却以为是个故事 叙述者被上百个故事压住 抒情信念里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 城 遍地风流的元气 必须要写到粗俗 狂野 白 面对不可还原的原始的伤痛 召唤理解转移升华创伤 李渝 多重渡引
后面的提问发现了自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