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历史与人的封面

历史与人

孙歌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108061072

评分

★★★★★
书籍介绍

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目录
代序 浅谈李贽与鲁迅 薛 毅 1
第一讲 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 1
一、为什么关注普遍性问题 3
二、重新讨论关于“普遍性”的问题 12
三、进入差异:关注特殊性本身 2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当年闾小波的《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对我思维体系影响太深了,读这本书里关于普遍性&特殊性、偶然性&必然性、发展眼光、个体视角的探讨时我一直拍桌子叫好。又及:以前者作为参考书的南大政治学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题便是一个人名即一道几十分的简答题,值得赞美。
基于上一本书的演讲稿,有关普遍性的问题奠定了所有讨论的基础,如果仅仅将普遍性视为抽象的普遍性,那么极有可能陷入恶无限之中,但是要将普遍性作为一种过程和方法,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场形而上学,而进入不断革命之中。
思想史家的概念提炼能力真强,“乡里空间”,学到了学到了。顺便读第三讲的时候就在想,沟口在论述“万物一体于仁”的中国思想和社会形态的时候,作为反题的近代欧洲真的是那么标准的人本的、契约化的社会吗?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想象呢?比较研究该如何走出把反题当作静止的、结构化的靶子这一窠臼呢?
书名起得真好;把孙老师当作进入日本/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起点就好了,何必苛责
理解为是演讲,所以对普遍性、人、昭和史论争和(最为感兴趣的)三民主义的分析都非常浅,不妨作为李贽沟口丸山竹内陈嘉映孙大炮等的导读好了,为什么可以导读这么多人?问题就出在这里吧
还行,cliche explained的感觉,莫名对其中许多说法感到诡异的亲切…
第一讲启发很大,后面由于对日本史中国史不太熟草草看过了。整体上说是有启发的,但就像友邻评价的,在转述别人的观点,不如直接去看。
拒绝二元对立,重新定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一种重构,好了不起。后来还听了孙歌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播客,虽然内容我已经记不太得……(
孙歌这种抽丝剥茧的表达能力真强啊!看得很带劲。解答了我一些疑惑,也肯定了我之前一些思考。消化消化后,会找时间重读。
三星半,于我而言,更多是强化了学术研究的路径和知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