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哈尔滨档案的封面

哈尔滨档案

[澳] 玛拉·穆斯塔芬

出版时间

2018-02-01

ISBN

978710806119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世界的角落里,有一座城市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那就是哈尔滨。在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城市中,一个家族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20世纪的风云变幻。《哈尔滨档案》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研究,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在这里,你会发现,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辉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
玛拉·穆斯塔芬,1954年在中国哈尔滨出生,是一位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她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中国度过,直到5岁时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成长,她掌握了俄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这无疑丰富了她的世界观和表达方式。 穆斯塔芬的职业生涯同样多元化,她曾担任外交官,这段经历使她对世界政治和社会有深入的理解。之后,她又转型成为记者,运用她的语言能力和洞察力,为读者带来深度的新闻报道和见解。 尽管她的生活和工作涉及多个领域,但写作始终是她不变的热情。她的作品深受其丰富人生经验和多元文化影响,为读者呈现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故事。无论是外交舞台还是新闻现场,穆斯塔芬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推荐理由
《哈尔滨档案》一书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一个家族在20世纪动荡时期的命运。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奥尼库尔一家在中国东北和苏联的悲欢离合,还展现了大清洗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个人悲剧。对于那些对历史、家庭故事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斗争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俄历史交汇点上的文化交融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通过家族史了解大时代变迁的爱好者
对苏联时期政治迫害和幸存者故事有探究欲望的历史研究者
以及希望通过真实人物经历感受人类坚韧与情感的普通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中文版前言
楔子 好奇心
里加的“宝藏”
泪洒高尔基市
满洲大草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位哈尔滨出生的澳洲白俄罗斯女人探寻母方家族史的故事。其实和哈尔滨历史关系不大,主要是探寻前苏联大清洗时母亲的亲人都发生了什么。有些太过细节,说实话,大概除了她自己没人想知道她家族的这些事情,减少一半还差不多。但是从平民视角看大清洗那段历史和对当事人和家庭的伤害,也确实感触颇多。原来哈尔滨在30年代有这么多俄罗斯人啊,也是长知识了啊。
无论是俄罗斯苏联的历史,还是犹太人的历史,哈尔滨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点。了解国际大背景下的历史变迁,也就懂得了哈尔滨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虽然涉及哈尔滨地理位置的不多,但是进进出出的那些和事,才是哈尔滨的真正存在。 顺便还联系了一下作者。她现在在澳大利亚生活,作为哈尔滨的后代,我们有着很多共同话题。期待疫情过后大家可以见面。
最烦苏粉总是用对苏联的评价来臧否一本书,说苏联好的,就是“好书”,如实描述清洗和集中营,告密和迫害的,就是“黑”。
为收集资料阅读,参考性很有限。介绍哈尔滨当时情况的地方非常非常少,主要是侨民和家族回忆史
虽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令人钦佩,但是单纯的事实罗列和情感注入并不能成就一部真正有深度的作品。希望作者能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期待更好的作品。
通过玛拉对自己家族探寻之路,作为中国人也能够从另外视角来了解哈尔滨,从来没有去过哈尔滨,很想看看这座融入这么多外来文化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里面犹太人,哈尔滨俄罗斯人都对自己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历史痕迹”很是重视,对他们的传统也很重视。给我的感觉,“他们”只是把这里当做可居住的地方,好像哈尔滨属于他们的领土。他们也坚持着他们的文化。 战时,哈尔滨的俄罗斯人都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中国人又是哪种艰难。
作者、哈尔滨人玛拉一家四代“哈尔滨俄罗斯人”和他们的亲朋半个多世纪的故事,玛拉作为后人、历史学者和外交官,抽丝剥茧的去挖掘尘封的历史真相,通过交流、近距离体悟家人朋友生活过或经历过的过往……让读者见证了这段真实伤痛的历史,百年跌宕起伏,哈尔滨你还沉淀了多少民族、家庭与家族的伤痛呢?
一个家庭四代人的百年史,在三个国土上的动荡生活。因战争和政治,撕裂了家庭的系带,家庭成员命运各异。敬佩作者的努力不懈,在世间茫茫人海中四处打捞出一块又一块的历史碎片,再细心地将其拼凑回一段生离死别的乱世家庭史,将处于历史遗忘边缘的小人物,可能无人再知晓的故事,重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他们的故事与经历为已过去的苦难深重的世纪增添了注脚。作者让那些已逝的亲人从故纸中复活。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寻梦环游记》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父母的哈尔滨故事着墨太少,本书译名错位,有讨好市场之嫌。全书的重心在苏联一侧亲人在大清洗时期的命运。
和哈尔滨本身关系不大,故事讲的是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罗斯移民,他们为了躲避十月革命来到东北,落地生根。又因为二战、日本的入侵和苏联的对外政策再次背井离乡。最后使得这座俄式哈尔滨终于变成了东北哈尔滨。里面对苏联大清洗的描写令人痛心,苏联和中国两国的老百姓算是二十世纪最苦命的两个民族吧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