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封面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奥]茨威格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7108061362

评分

★★★★★
书籍介绍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禁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本书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克劳斯•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的笔下,伊拉斯谟是一个“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和一个思想自由的神学家,一个敏锐的时代批评家和一个温和的教育家,一个稍逊风骚的诗人和一个文采斑斓的尺牍高手,一个善于指桑骂槐说笑的人和一个弘扬人性的慈悲使徒”。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在维也纳出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奥地利萨尔茨堡,1934年迁居英国,1940年获得英国国籍,随后在巴黎、纽约、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回演讲。1941年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后移居巴西度假胜地彼得罗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该地和妻子一起自尽。

茨威格早年作为一个翻译家和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翻译法语诗人艾米尔·维尔哈伦等人的诗作,1901年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银弦集》。他创作的小说和撰写的人物传记以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脍炙人口,在读者中的魅力经久不衰。在他身后于(1942)出版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世人了解欧洲文化的经典名著。

目录
第一章 使命感和人生的意义
第二章 时代的脉搏
第三章 语焉不详的早年生活
第四章 伊拉斯谟写照
第五章 峥嵘岁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被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的论战深深吸引。‘’理性和激情、人性的宗教和狂热的信仰、超越国界和民族主义、多样性和片面性、灵活和固执——就像水火一样很难能够相互融合‘’,前面的几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伊拉斯谟的独立与自由鼓掌,亦被马丁.路德的坚定与顽强所震撼。思想固然伟大,意志和行动也同等重要。
茨威格擅长描画“心理肖像”。伊拉斯谟在智力类型上属于广博型,而非智力密集型,拥有广阔的视域,但对思想深化无动于衷;他的性情是温和而有人情味的,对狂热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像所有早期的人文主义者那样,伊拉斯谟也相信人可以通过启迪而达到完善,但事实显然是:派系斗争的思想会压倒包容与平和,因为它迎合了人类无休止的不满情绪。各种思想都倾向于谋取霸权,狂热是智力与精力结合的产物,但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任何思想体系,这是他们对民众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伊拉斯谟在文艺复兴之后的那个短暂的乐观、和平的时期,声名如日中天,但历史的推动力迟早会被狂热和偏执重新接管,他也将被遗忘。超越民族、包容全人类的理想,能被时代所崇敬,是一个短暂的幻觉;但若没有能抚慰人心的幻觉,人就会无所作为,人生会变得瘠薄。
(2019.8~2019.10.15 )《奥斯坦德1936》塑造的茨威格和罗特简直就是伊拉斯谟和胡滕的翻版,一个禀性温和的人,爱惜羽毛,在关乎重大的分歧面前,既不能与昔日的朋友撕破脸皮,也不能向对方妥协,只好婉拒不见,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一段深挚的友谊。同时,一个像伊拉斯谟和茨威格那样的人文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爱好和平反对暴力流血和战争,崇尚理性抵制狂热,恰恰是这样的人,在盲目信仰所致的热病侵袭绝大部分民众的环境下,注定无法保持中立独善其身,会被时代的的政治浪潮席卷吞噬,所以伊拉斯谟和茨威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变换处所,永远处在流亡之中,绝无长久供其著书立说安适休憩的土地。他们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只有期盼后世,依靠未来继承这信念的人传承下去。这是伊拉斯谟的辉煌与悲情,也是茨威格的辉煌与悲情。
我快吧茨威格看完了,名家里面第一个读完大部分书的就是他吧。我真的要被传教了,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 个别的人能够煽动起民众慷慨激昂的情绪,但个别的人却几乎不可能使慷慨激昂的民众重新恢复平静。
茨威格的传记
这本书到后面渐入佳境。每一章到末尾处,似乎都会在脑子里画上一个问号,出现很多疑惑和问题,然后茨威格就会在下一章给出他的答案,又恰好解决了我上一章末尾提出的每一个疑问,我想这就是他的细致入微到明白你在想什么,他好像知道每个人在想什么。再说主角伊拉斯谟,越读到后面,越是放佛看到了前面二十几年的自己,对于一切理想化,没有看到更真实的世界,也无法共情那些生活在我看不见的生活中的人,而认为这世界就应该是怎样才行。也是到了最近,才真实体会到“多面的人类”这个形容,无法只用单一的一面去将对方理想化,当发现对方不如我想象之后,就心生失望……很神奇的是,突然觉得不想再活在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乌托邦里的生活不再是一个美好的真理了。
精彩而流畅的文笔,茨威格所撰的传记有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让那些精明和冷酷的功利主义者们去一再证明伊拉斯谟精神是毫无希望的吧,让现实似乎会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功利主义者们言之有理吧!而人世间总得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指出各民族之间除了隔阂之外还需要团结,他们会重新唤起在世人内心深处的这样一种信念:一个未来的时代会更有人性。”
intp
值得一再重读的好书。茨威格的文笔自不用说,伊拉斯谟的精神更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宝贵财富。当时代的狂澜卷起,每一个人都在过度动员和过度压抑中随波逐流,如何避免烙下时代的印记,如何在狂飙突进中保持清醒,我们可以藉由茨威格的妙笔,看看那些反复在历史中重演的辉煌与悲情。
脱离人民来推动社会变革,仅以说教去改变意识观念,都是不现实的。 茨威格在这本传记中的个人感情色彩太浓了,将伊拉斯谟的地位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似乎太过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