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一本与生生的封面

一本与生生

杨立华

出版时间

2018-02-28

ISBN

978710806169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对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当代阐释和重构。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学术方向。既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丰厚积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础。当然,如何用现代汉语的哲学概念,接续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深度、重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内涵,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转变成当代意义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现代汉语梳理传统哲学的文本脉络、概念关联,通过“翻译”和解释将“理”、“气”等传统哲学概念嵌入到现代汉语的哲学文本当中,始终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在语言和写作范式两个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

在结构安排上,本书基本依照《太极图说》的论述次第展开。第一至第三章关注的是本体论问题,第四至第六章是有关心性问题的讨论,第七至第九章则着眼于儒家价值的现代阐释和论证。最后一章“一本”,是对理一元论体系建构中的要点的疏释和总结。

作为对两宋道学思理的接续,本书对于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实体与生生、理气关系、心性关系、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当代汉语的习见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阐发和论证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论的取向,则是基于对朱子《太极图説解》的体系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作对朱子的《太极图説解》的现代转写。出于理一元论体系的完整性的要求,本书关注的只是作为体系的必要环节的关键问题,至于相关问题的更为充分的展开,则不在这一写作的考虑当中。

理一元论体系的建构,当然是哲学上的努力。但作为接续两宋儒家哲学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时也是哲学史的写作。由于体系化写作并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体系环节有语焉不详的地方。这一状况使得本书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上,引入了其他哲学家、甚至是非儒家传统的哲学家的论证和思考,以补足体系建构的某些缺失的环节。当然,这些表面上看并非儒家哲学的思想要素的引入,并不能影响本书的儒家哲学的基本取向。事实上,为儒家价值找寻当代哲学的表达形态和理论基础,正是本书的立言宗旨。

杨立华,1971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著作有:《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诚体与生生
一、对变化的恒常性的论证
二、使永恒变化得以可能的世界模式
三、分别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 名不副实
当心灵的自主性部分开始意识到自身不假外求的自足和自主,自我意识也就觉醒了。我们将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或者说自主性心灵的反身性循环的确立,称为自觉。有了自觉的心灵,方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理学的现代转述。总觉得背后是(混杂在乱世思潮里的)章太炎,而非朱熹。概念梳理的很精巧,但不太像哲学,也不太像“当代汉语哲学的新方向”。哲学究竟是什么啊?越来越混乱了。
果然无法理解杨子高深思想于万一。只是觉得,既然书中尝试在回应西学和现代科学,那么撇开(明)清代,直接上承两宋道学真的没有问题么。
打破了哲学史写作的传统体例,更像是杨子现在讲课的风格,重视概念分析。说实话第一章写得最好,因为提的问题不错,但是之后的论证不太满意,看上去带着一点海德格尔意味,把费希特的哲学嫁接到黑格尔上,再把中国的背景凸现出来。室友读都没读给了5星支持,告诉我们不要迷信大学者,当然也没有很“大”。
“世界本身没有目的,这是中国哲学的根本主张。”
相当了不起的中国哲学创作,理一元论的体系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当代根源性思考的典范之作。
经典作品。
站在我们脚下的坚实大地上,仰望无尽哲思的星空
生生之道是中国哲学的基础,本书着重关注的是生生不已究竟是如何可能的。而能够保证这一变化的世界得以永恒持续的模式只能是:在有分别的、变化着的现象背后有一个无分别的、永恒的实体,作为分别和变化得以不断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化约为对立着的两体,那么两体背后必定始终贯通着无分别的实体,这一无分别的实体本身可以被理解为无分别的一。这也是张载的“一物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