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的封面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茅海建

出版时间

2018-01-31

ISBN

9787108062239

评分

★★★★★
书籍介绍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与外交》。

用户评论
第一,光绪的衣带诏并不是要求兵变,而是让军机处找到更好的变法的方案。第二,慈禧太后开始怀疑光绪是从杨崇伊的秘折开始,她惧怕光绪在勤政殿会见伊藤博文,而康有为会见伊藤坐实了她的担心。 第三,袁世凯带给荣禄的信息,最终促使太后下手。以上是茅海建的主要观点。慈禧不经审判就杀人,是害怕兵变呢?还是怕查出不得不杀皇帝的证据呢?
中国近现代史011
书中光绪对外观念一文是茅海建老师02年发表在《历史研究》的论文。 一旦观念实现社会化,就可以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观念终须体现在社会行动上才有意义。外交主体之间进行互动时往往不会出现完全平衡与平等的局面,此时观念起到协调与聚焦主要问题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会避免主体间的行为冲突。从这方面讲光绪是有意向近代外交靠拢的。观念并不会自然地发生变化,在内外部因素、环境的改变与互动中才发生一系列变化,近代转型的过程分开看各时期的变迁都是贼难受的阶段,也能看出既成观念的一种稳定性顽固性。新旧观念的激荡和交锋,也一定程度决定了晚清社会的变迁是个阶段性过程,其漫长而曲折,新旧观念力量势均力敌。酒要一口一口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咔,容易扯着蛋。 膜一波茅神
尉为大观,叹为观止! “学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手中已经并不缺乏结论,相反的是我们的思考却为各种各样相互对立抵牾的结论所累。其中一个大的原因,即为各自所据的‘史实’皆不可靠,因此到了21世纪,我个人以为在我们这一专业中最重要的工作似为‘史实重建’”。
通过祺祥政变掌握权力的慈禧不会不清楚君主立宪必然导致分权,分权又必然造成自鸦片战争起权力不断膨胀的汉族官僚进一步扩大,直接威胁到满族的统治,那么不止皇帝包括垂帘听政的她乃至整个满族可就真成了个傀儡阶层了。很多人惋惜戊戌政变中国失去成为下一个日本的机会,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慈禧作为满族贵族,老祖宗从东北打进来,一路烧杀抢掠给子孙攒下基业,汉民们过的好不好关他啥事,换到慈禧这代发生叛乱用洋人提供的工业化军械镇压就好了。至于曾李之类的貌似开明的官僚,拼了一辈子就为吃口冷猪肉,满族选出来的忠犬罢了。
史料详实,考证密不透风,敬佩
弱国无内政……
一本干货满满的戊戌变法史料分析的书。很感慨的几个点:第一:茅先生自序里对阅档室发表的看法和自己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第二:张之洞在多人力荐下避免进入中枢,只做他的地方实事;第三,日本公开救助张荫桓、黄遵宪,私下救援康梁,阻止废光绪等从那时就开始策划他们的“亚洲主义”?
康南海真不愧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中的代表,整个变法行动堪比小孩过家家。在内光绪帝有权利但不多,身边军机大臣还是四个经验不多的愣头青,在外又没争取到张之洞这种实权派大臣的支持,袁大头真脑子有泡才会跟他们合作,根本看不到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恶的是跑香港后还写文章狠狠坑了光绪一把,也难怪最后梁任公会与之决裂。
探讨几点:①仅袁世凯是否告密、怎么告密就有三四十种说法,学界整一些叠床架屋、模棱两可的推测是否在浪费资源?②康有为未呈慈禧的10件奏折几乎事事维新,是否是康党集体智慧?③将康定义为「张扬执拧」,看起来颇为激赏其作风?对于一个扛着“保皇党”名头在国外骗吃骗喝娶妾生子的人的评价是否过于主观?④整肃时为何专拿珍妃下手,皇后瑾妃无事,前叙政变前后也未提珍妃内容,所以「起居注」之类史料可信度几何?是否推测、大胆想象的内容过多?⑤谭嗣同等就义之时,康有为在逃往香港的路上,作为“首恶”是否一切在其掌握中?⑥作者认为康“以夷制夷”天真幼稚,是否想过其善于制衡、左右逢缘?不是当时各国夸大了康的政治影响,而是现代赋予了其精神领袖的地位,何时祛魅?外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如有冒犯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