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南望的封面

南望

林鹄

出版时间

2018-08-31

ISBN

978710806224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对辽代前期政治史、制度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新的阐释,突破了既有研究对辽代历史的整体认识,从而为“汉化”问题在中国史研究中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本书揭示出,自辽初开始,太祖至圣宗六位君主,契丹政权从传统部族体制向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转变是始终不变的方向,即便在对外趋于保守的穆、景、圣宗三朝,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完全承袭了辽初的方向,汉化不断走向深入。辽代前期的汉化程度,要远比学者们此前认识到的深入许多。

【编辑推荐】

北族政权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围绕“汉化”问题的讨论,兼具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围绕辽史对北族政权汉化问题的研究,从其内涵、走向到其适用性等多个方面,对此做了新的解读。此外,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贯彻了制度在具体政治事件和过程中建立、改变或废除的思考,特别关注到政治史与制度史的密切关系。此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近年以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在辽史和北族政权发展史研究上尤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 ——楼劲

治辽史者每苦于资料匮乏。辽史学界近年比较偏重于挖掘和钻研出土墓志一类的“新史料”,多少具有忽视传统基本史料的倾向,呈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细碎化弊端。本书则主要针对篇幅有限的传统基本史料立论,钩沉发微,重新解读,多有创见。其中提出的具体观点,虽然未必能够成为定论,但无疑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辽代乃至其他北方民族王朝性质、地位的认识,值得予以充分的关注。 ——张帆

林鹄,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辽史百官志考订》(2015),以及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汉化命题与征服王朝论
第二节 辽朝二元性检讨
第二章 建国方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社科院历史所林鹄老师关于辽代前期政治史的一部新著,其核心立论是批判西方学者基于相对主义立场对辽代汉化论的极度排斥,具体的论述方式是采取政治史与制度史交织的视角。作者挑战前人观点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得以体现,尽管其史料论证很难说没有漏洞,但其作为青年学者的锐气值得赞赏。除此之外,作者对于重要史料典籍文献的细读与分析考证功力,也让人印象深刻。能够位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列,个人认为恰如其分。
捍↑卫↓汉↑化↓
最后附论里关于北族部落选举的研究可看
整本书是对西方学界“反汉化”话语的批判,整本书在史料上仍然沿用前人所用的史料,但是在史料的比对和还原历史人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有价值的在于指出了所谓草原本位主义与汉化的竞争不过是现代人的构建,辽朝的君主从阿保机开始就以汉化为基础,而这是以辽朝志向中原的战略抉择所带来的政治现实所决定的。这一国策也一直延续在辽前期政治之中。退一步而言,作为要建立、维持一个国家的阿保机及其继承人来说,无非是草原汗国与中原王朝两种制度选择,其中可能夹杂有一些改革、创建与融合,但根本上是决定于现实政治的选择,我们现代人只能够看到的是历史现实,而历史人物缘何能够做出决定则需要我们透过他们的行为去探究,去还原历史丰富的可能性。不过本书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对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中对辽朝前期的选汗研究做出回应。
确实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立论,说景宗是性无能这点倒是有点意思
议题围绕辽前期六朝最重要的政治议题,材料几乎不出辽史与通鉴、长编的范围,以致确有文献不足征的观感。所质疑前代学人的新颖观点很多,不过读来却有论证断裂、论据不足之感。以及,神特么辽穆宗性无能...
作者微观考证能力不错 不乏精彩之处 但核心观点是“汉化” 以论带史 ……
矫枉过正。细节考辨很有意思。
命题很大,但对史料的思索与辨析程度不够,一些细节上的考证很不错,但有点过于立场先行了,作者应该先明确汉化的含义,是指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还是社会上的?
导论已是满目槽点,林说西方学者结论先行,自己何尝不是?略读辽史的人,就会察觉论据论点不匹配甚多,间有想当然之推论。